首页> 中文学位 >多维视角下的《非诚勿扰》节目探析
【6h】

多维视角下的《非诚勿扰》节目探析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引言

第一章 《非诚勿扰》的产生背景

1.1 《非诚勿扰》产生的社会背景

1.1.1 消费时代的到来和大众文化的兴起

1.1.2 广泛的受众基础

1.1.3 “剩男剩女”成为一种社会现象

1.1.4 新相亲主义的盛行

1.2 《非诚勿扰》是电视婚恋交友节目创新发展的需要

1.2.1 2010年之前中国电视婚恋交友节目的发展

1.2.2 中国电视婚恋节目的发展呼唤创新

1.2.3 江苏卫视给予《非诚勿扰》创新的平台

第二章 《非诚勿扰》节目概述

2.1 《非诚勿扰》的产生

2.2 《非诚勿扰》的成功盛况

2.2.1 电视社会学角度

2.2.2 电视经济学角度

2.2.3 电视文化学角度

第三章 《非诚勿扰》节目分析及批判

3.1 《非诚勿扰》的内容分析

3.1.1 冲突化

3.1.2 娱乐化

3.1.3 悬念化

3.1.4 平民化

3.1.5 人情味

3.2 《非诚勿扰》的营销分析

3.2.1 二次销售理论在《非诚勿扰》营销中的运用

3.2.2 整合营销理论在《非诚勿扰》节目中的运用

3.3 《非诚勿扰》的受众分析

3.3.1 《非诚勿扰》的受众群

3.3.2 观众的心理学解读

3.3.3 嘉宾的心理学解读

3.4 《非诚勿扰》节目的批判

3.4.1 节目内容低俗,偏离主流价值观

3.4.2 败坏社会公德,降低人文素质

3.4.3 疯狂追求收视率,漠视媒体责任

3.4.4 造成电视节目模式的高度模仿

第四章 《非诚勿扰》带来的启示

4.1 理念创新

4.2 内容创新

4.3 形态创新

4.4 经营创新

4.5 体制创新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声明

展开▼

摘要

2010年开播的《非诚勿扰》在国内掀起了收看电视婚恋节目的热潮,江苏卫视全力打造的这一饕餮娱乐盛宴令全国观众耳目一新。炫丽的灯光舞台、新颖的环节设置、适应现代生活的交友方式等将《非诚勿扰》推向了收视的高峰。全国观众在孟非的带领下迫不及待地赴这场相亲的大party。一时间,全社会对于《非诚勿扰》甚至与“相亲”相关的事物都投入了巨大的关注和热情。《非诚勿扰》作为中国电视婚恋真人秀节目的代表满足了受众平衡身心、娱乐放松的需要,其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但节日引发的争议如不恰当的价值观、择偶观的传播等问题也值得我们深思并引以为戒。笔者对这种颇具争议性的节目做全方位、多角度的研究,可以让我们拨开纷繁复杂的迷雾,直击节目的内核和灵魂。为关注《非诚勿扰》和研究《非诚勿扰》的朋友们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目前,研究《非诚勿扰》和相亲节目的论文虽然繁多,但多以3000字的小论文为主。由于文献字数的限制,作者通常只能选择一两个角度入手,对节目还未深入展开沦述就不得不草草收笔,因而对其进行全方位剖析、多角度诠释的论文寥寥无儿。笔者借毕业论文这个机会用近4万字的篇幅对《非诚勿扰》展开全方位、多角度研究一方面是为了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和梳理,另一方面是试图通过引入新闻学、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营销学等知识为《非诚勿扰》的研究提供有益的探索。文中,笔者将对《非诚勿扰》的产生背景、节目形态、节目内容、营销策略、受众群体等内容逐一展开论述。通过对此类优秀节目全面分析和深入研究后,为未来电视婚恋真人秀节目提供更多具有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的成果。
  文中,笔者采用层层递进、由浅入深的方式逐渐展开叙述:第一章追根溯源,对《非诚勿扰》产生的背景进行了介绍,分析了电视婚恋类节目再度兴盛的必然趋势。第二章笔者具体介绍了《非诚勿扰》的节目形态和产生经过,并融合电视社会学、电视经济学和电视文化学相关知识对节目的成功盛况进行分析。第三章是文章的核心内容。笔者运用多学科知识对节目的内容、营销策略、受众群体进行逐一剖析,并在章节最后采用批判视角对《非诚勿扰》具有争议性的几个问题进行解读。第四章着重研究《非诚勿扰》给同类型节目带来的启示。笔者从节目理念、内容、形态、经营和体制的创新引出本文的核心观点:创新才是电视婚恋类节目获得蓬勃生命力和长足发展的不竭源泉。文章最后,笔者还对《非诚勿扰》的发展趋势做了个人角度上的分析和预测。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