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民国时期记者社会网络研究:建构、特征与动力
【6h】

民国时期记者社会网络研究:建构、特征与动力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绪论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思路和创新之处

第一章 基于社会网络的民国时期记者分析

1.1 社会网络中的民国时期记者

1.1.2 民国时期记者的社会网络

1.2 民国时期记者社会网络的形态和构成

1.2.1 以亲疏远近呈现的差序格局

1.2.2 先赋性、自获性及业缘关系网的交织

1.2.3 从强关系到弱关系的扩展

第二章 民国时期记者先赋性关系网的积极作用

2.1 亲缘关系网的积极作用

2.1.1 知识积累与文化熏陶

2.1.2 提供报社工作机会

2.2 地缘、学缘关系网的积极作用

2.2.1 提供新闻消息

2.2.2 提供报社工作机会

2.2.3 引入庙堂之内

2.2.4 提供支持与帮助

第三章 民国时期记者自获性关系网的建构途径和积极影响

3.1 建构途径

3.1.1 主动提供帮助

3.1.2 组织或加入社团

3.1.3 投稿或写信

3.1.4 组稿或编稿

3.1.5 采访或发文

3.1.6 投其所好

3.1.7 参加私人活动

3.2 积极影响

3.2.1 通过结识文人增加学问

3.2.2 通过结识要人提高身份

3.2.3 得到帮助或庇佑

3.2.4 获得和传递独家新闻

3.2.5 获得工作机会

3.2.6 合作办报

第四章 民国时期记者业缘关系网的建构途径和积极影响

4.1 建构途径

4.1.1 正式的组织与社团

4.1.2 非正式的活动

4.2 积极影响

4.2.1 增进团结与合作

4.2.2 提供帮助

4.2.3 交换新闻

4.2.4 网罗人才

4.2.5 提高职业化程度

第五章 民国时期记者社会网络的特征与运作动力

5.1 显著特征

5.1.1 三元闭包效用显著

5.1.2 弱连带发挥桥的作用

5.1.3 同质现象突出

5.1.4 社会关系动态变化

5.1.5 关系内外形成竞合态势

5.2 运作动力

5.2.1 特殊主义与普遍主义并重

5.2.2 信任是社会网络的基础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声明

展开▼

摘要

社会网络是由个体及个体之间的相互关系组成的,网络结构观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看成一种客观存在的结构,这种结构中的纽带关系是信息、地位等资源流动的渠道,个人在网络中的权力不仅与其占有资源的多寡有关,更与其所处的关系位置密不可分,因此,个体为获取更大的优势,总是积极地建构和扩展自己的网络,同时,其行动的机会和结果也经常受到网络结构的影响和制约。在一定时期内,网络结构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也不可避免地随历史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它在促进个体成员交往使其趋于一致的过程中,也在不断排斥圈外人的进入和参与。
  民国时期记者作为传统文人向近代新型自由职业群体的过渡,既在客观上受传统亲缘、地缘、业缘等先赋性关系网络的影响,也因其职业需求积极建构了更加复杂的业缘关系网和自获性关系网,这些错综复杂的社会网络在稳定性和动态性的双重交织中,成为记者生活的公共空间和发展依托,在促进其基本生存、职业追求和人生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借用社会网络理论,通过对民国时期记者交往史料的研究,总结归纳了其建构多种社会网络的主要途径及这些社会网络的积极影响、显著特征和运作动力。研究发现,亲缘、地缘、学缘关系网络有利于民国时期记者的知识积累、新闻获得以及工作机会的取得;通过参加社团、投稿组稿、采访发文等扩展的自获性关系网络在增加学识、提高身份地位及获得独家新闻和工作机会方面发挥积极影响;通过正式的组织和聚餐等非正式的活动维系的业缘关系对民国时期记者的团结合作、互帮互助、互换消息和职业化程度的提高发挥重要作用。纷繁复杂、动态变化的社会网络在情感和利益的双重动力下表现出三元闭包效用显著、同质现象突出以及内外竞合的特征。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