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河南方言极性问的语言地理类型学研究
【6h】

河南方言极性问的语言地理类型学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第一章 引论

1.1 河南地理概况、历史沿革

1.1.1 地理概况

1.1.2 历史沿革

1.2 河南方言的分区及河南方言研究现状

1.2.1 河南方言的分区

1.2.2 河南方言研究现状

1.3 汉语疑问句研究及河南方言疑问句的研究现状

1.3.1 汉语疑问句的研究现状

1.3.2 河南方言疑问旬研究现状

1.4 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目的

1.5 选题意义

1.6 理论背景和研究方法

1.6.1 理论背景

1.6.2 研究方法

1.7 布点说明和语料来源

1.7.1 布点说明

1.7.2 语料来源

1.8 本文体例说明

第二章 河南方言极性问的分类

2.1 极性问的分类

2.2 河南方言极性问的语法形式

2.3 河南方言极性问的句法手段

第三章 豫北晋语的极性问

3.1 豫北晋语的地理范围

3.2 豫北晋语的极性问类型及其过渡性特征

3.2.1 VP-NEG-VP

3.2.2 VP-NEG

3.3 豫北晋语区过渡性特征的成因

3.3.1 方言接触

3.3.2 形成过渡特征的成因

3.4 获嘉方言极性问的个案分析

3.4.1 获嘉概况

3.4.2 获嘉极性问的句法特点

3.5 小结

第四章 动词变形极性问

4.1 动词变形极性问的涵义

4.3 豫中沿黄河两岸地区极性问的分布及句法特点

4.3.1 VP为光杆动词

4.3.2 VP为形容词

4.3.3 VP是动词短语

4.4 沿黄河两岸交错区——中牟方言极性问

4.4.1 中牟方言极性问的结构

4.5 从中牟方言极性问的形式考察极性问演变过程

第五章 疑问副词极性问

5.1 疑问副词极性问的涵义

5.2 疑问副词极性问的地理分布范围

5.3 “K-VP”式在河南方言中共时分层面貌

5.4 固始方言极性问

5.4.1 固始概况

5.4.2 固始极性问的特点

5.4.3 固始方言极性问分布特点的成因

5.5 永城方言极性问

5.5.1 永城概况

5.5.2 永城历史沿革

5.5.3 永城方言极性问的分类

5.5.4 永城方言极性问的句法特征分析

5.5.5 永城方言极性问的地理分布

5.5.6 永城方言极性问混合型特征的成因

5.5 淮滨方言极性问

5.5.1 淮滨概况

5.5.2 淮滨历史沿革

5.5.3 淮滨方言极性问的句法特点

5.5.4 淮滨方言极性问的成因

第六章 附加否定词极性问

6.1 附加否定词极性问的涵义及其分类

6.2 附加否定词极性问的地理分布范围

6.3 附加否定词极性问的句法特点

6.3.1 “VP-不”式附加否定词极性问

6.3.2 “VP-没有”式附加否定词极性问

6.3.3 “VP-没”式附加否定词极性问

6.3.4 “VP-冇”式附加否定词极性问

6.4 兰考极性问的混合型特征

6.4.1 兰考概况

6.4.2 兰考方言极性问的分类

6.4.3 兰考方言极性问的句法特征分析

6.4.4 兰考方言极性问的地理分布

6.4.5 兰考方言极性问混合型特征的成因

第七章 疑问语气词极性问

7.1 疑问语气词极性问的涵义及分布范围

7.2 疑问语气词极性问的用法

7.3 疑问语气词的分布特点

7.4 句末疑问语气词的讨论

第八章 各类极性问混用的类型分布情况

第九章 河南方言极性问的百年演变

9.1 方言文献的重要性

9.2 《歧路灯》与河南方言

9.3 18世纪河南方言极性问类型

9.3.1 “……吗/么/”型

9.3.2 “VP-NEG”型

9.3.3 “VP-NEG-VP”型

9.3.4 “K-VP”型

9.4 小结

第十章 余论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声明

展开▼

摘要

本文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收集河南省235个方言点的极性问材料,从地理类型学和语法化的角度分析河南方言极性问的地理分布及语法特征,绘制关于极性问的地理分布图,全面描写并深入分析河南极性问的特点及历史演变。
  全文共分十章。
  第一章为引论。介绍三方面的内容:(1)河南省的地理概况、历史沿革及河南方言的内部分区;(2)河南方言及汉语疑问句的研究现状;(3)本文的研究对象、选题意义、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布点情况和语料来源。
  第二章主要介绍河南方言极性问的分类,根据疑问句的语法形式和语法手段将极性问分为两大类(是非极性问和反复极性问),四小类(疑问语气词极性问、附加否定词极性问、疑问副词极性问和动词变形极性问)。
  第三章讨论豫北晋语极性问的类型特点和地理分布,并从语言接触和移民的角度分析豫北晋语区的过渡性特征的成因。
  第四章至第七章分别对河南方言官话区四种极性问的句法特点和地理分布进行研究,依据类型分析的需要,选取典型方言点,对该类极性问的类型学特点和分布规律进行深入分析。
  本文选取的方言点在语言类型上具有典型的过渡性特征,对该点极性问的句法特征和地理分布情况的分析表明,河南方言四种极性问在地理分布上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其分布和演变与河南地理特征密切相关。
  本文还结合已有研究成果探讨各类极性问的历史演变路径。疑问副词极性问的雏形最早见于秦汉时期,大量出现于明代。疑问语气词极性问、附加否定词极性问和动词变形极性问最早的形式都是“VP-NEG”,随后沿着两条不同的演变路径产生了附加否定词极性问和动词变形极性问。随着附加否定词极性问的句末否定词意义逐渐虚化,进而产生疑问语气词极性问;动词变形极性问虽然在先秦时期已经出现,但应属于当时某方言的用法,直到明代以后才广泛使用。
  第八章分析各类极性问在河南方言中的混用情况。
  第九章结合近现代反映河南方言语言面貌的文学作品《歧路灯》,分析十八世纪以来河南方言极性问的句法特点,并与今河南方言极性问进行比较,梳理河南方言极性问的演变过程。
  第十章对全文进行总结。本文的结论是,河南方言不同类型极性问的地理分布反映不同的历史层次;黄河沿岸的河南核心方言作为强势方言向邻近地区扩散,而边界地区的方言具有明显的过渡性特征,这与当地的历史沿革和语言接触密切相关。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