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文学活动视域下的王国维境界说研究
【6h】

文学活动视域下的王国维境界说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引言

第一章 创作论

1.1 创作主体的“赤子之心”

1.1.1 王国维“赤子之心”说的渊源

1.1.2 王国维“赤子之心”说的内涵

1.1.3 王国维“赤子之心”说的葆有方法

1.1.4 小结

1.2 创作主体的胸襟、眼界

1.2.1 创作主体的胸襟之于诗词的境界

1.2.2 创作主体的眼界之于诗词的境界

1.2.3 小结

1.3 创作主体的写作技能

1.3.1 炼字炼句

1.3.2 重创意而轻创调

1.3.3 传神

第二章 作品论

2.1 “言”——诗词的外在形式

2.1.1 “不隔”

2.1.2 双声叠韵

2.1.3 有篇有句

2.2 “象”——诗词的情与景

2.2.1 “真”的渊源探究

2.2.2 真情真景的含义

2.2.3 情与景的关系

2.3 “意”——诗词的意境或境界

2.3.1 “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含义

2.3.2 王国维推崇“无我之境”的原因

第三章 接受论

3.1 读词须观作者更须观作品

3.1.1 王国维词评角度的转变

3.1.2 读词应客观全面

3.2 “解人正不易得”

3.2.1 王国维对“解人正”的认识

3.2.2 王国维对“解人正”的实践要求

3.2.3 对王国维“解人正”的评价

第四章 关系论

4.1 造境与写境

4.1.1 造境与写境的关系

4.1.2 造境与写境难以区分的原因探究

4.2 入与出

4.2.1 王国维的人生观之于入与出

4.2.2 入与出的具体实践要求

4.2.3 入与出之间的关系

4.3 渐与顿

4.3.1 王国维渐顿观的具体表现

4.3.2 王国维渐顿观的思想渊源——以“三境说”为例

4.3.3 王国维渐顿观的影响和评价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展开▼

摘要

论文将王国维先生的境界说置于文学活动视域下来研究,分别从创作论、作品论、接受论、关系论四个方面梳理和归纳了王国维的境界说理论。具体分析了王国维对作者、作品、读者等要素在诗词的创作与鉴赏中的主张和要求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得一个全面、系统、清晰的境界说理论体系显现出来。
   论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是创作论。主要是从作者的“赤子之心”、作者的“胸襟”、“眼界”及作者的一系列写作技能来分别论述。“赤子之心”不仅指作者以一颗纯真的心来创作,不受世俗名利的诱惑和束缚,还指作者站在人类和历史的角度,探索人性的本真。作者还须拥有宽广的胸襟、开阔的眼界等才能写出有气象、有境界的作品。至于作者的写作技能,笔者主要从炼字炼句、重创意而轻创调、传神三个方面来论述。王国维在境界说中明确指出炼字炼句的妙处,如“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关于创调和创意,王氏批评周邦彦词创调之才多而创意之才少。王氏还非常注重神似,如指出写春草要“摄春草之魂”等。
   第二章是作品论。本文主要从“言”到“象”再到“意”的逻辑顺序论述了王国维在其境界说中所涉及的重要的范畴。在“言”这一节中,主要从诗词的语言、格调韵律、章法等来论述。在“象”这一节主要论述了诗词中的情与景及其它们之间的关系。在境界说中王氏重点突出了要写“真景物、真感情”,并指出了真情真景之间相互融合的关系。在“意”这一节中,主要论述了诗词作品所创造的意境,即王氏所说的“无我之境”和“有我之境”。其中,王氏更崇尚“无我之境”,认为“无我之境”才能称得上真正的境界。
   第三章是接受论。本文主要从王国维对具体诗词句的评点中找寻王国维的阅读和鉴赏观点并加以总结。首先,指出王国维认为读词须观作者但又不能以人品论诗品的观点。读词更须观词的文本,强调对文本作客观的审美的艺术的分析。其次,指出王国维认为能正确解读诗词是极难得的,即其“解人正不易得”的观点。要求读词要读词之境界。
   第四章关系论。本文主要从境界说中所体现的造境与写境、入与出、渐与顿三种关系来加以论述。造境与写境主要体现了理想与写实之间的关系。二者实难分别,表明了作品与世界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入与出的关系主要表明了作者与世界之间的关系,作者既要能入还要能出,在入与出之间自由穿梭而达到自由创作的境界。渐与顿的关系主要表明了作者的长期积累实践和瞬间的顿悟之间的关系,反映了作者、世界、作品之间的关系。
   总之,通过这一视域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出,王国维的境界说并不是仅就诗词作品所作的具体品评,而是作为一个完整的理论系统而存在的。这样我们也终能理解王氏称其境界说为“探其本”的原因了。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