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养殖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苗期细菌性疾病及其病原学初步研究
【6h】

养殖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苗期细菌性疾病及其病原学初步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第1章前言

第2章仿刺参苗期烂胃病及其致病原鉴定

第3章刺参苗期“化板症”及其致病原、感染源的分析研究

第4章总结与展望

附录:常用试剂与配方

致谢

展开▼

摘要

近年来,山东和辽宁半岛的养殖刺参(Apostichopus/japorticus)不断发生大规模的死亡,给刺参养殖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由于参苗对疾病的抵抗力弱、防病措施不够完善等原因,苗期疾病的发生率、传染率、死亡率极高,疾病的发生给苗期生产带来了极其不利的影响。为了尽快查清引起刺参发病的原因,进而找到防治疾病的方法和措施,笔者经过两年的时间(2004—2005年)对山东和辽宁两省沿海地区养殖刺参的苗期病害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和病原学研究。结果发现,刺参幼体“烂胃病”和“化板症”是目前养殖刺参苗期危害最为严重的两种细菌性疾病。本文主要对“烂胃病”和“化板症”这两种疾病进行了病原学的研究。 参苗样品收集于山东、辽宁等地的多家刺参育苗场。采集病样的同时,测量有关水质指标、总结发病症状和发生情况。烂胃病多发生于5~7月份的中耳和大耳幼体时期,死亡率高达70~90%。发病症状表现为:幼体胃壁增厚、粗糙,继而从正常的充盈梨形逐步萎缩变小、变形,严重时整个胃壁发生糜烂和体壁溃烂,最终导致苗体死亡。被感染幼体胃中观察到有大量的短杆状细菌,运动活跃。患病幼体的摄食能力明显下降或不摄食,生长和发育迟缓,形态、大小不齐,从耳状幼体到樽形幼体的变态率降低。“化板症”在山东、辽宁及河北的沿海地区均有发现,且发病率有逐年升高之势,患“化板症”初期,幼体收缩变短,活力下降,随着病情的加重逐渐失去附着能力,掉落池底,整个身体自溶解体,在发病池的池底往往可发现许多刺参骨片。调查发现高温或幼体培育密度高时则更容易发病,严重时每批幼体的死亡率常达100%。 从患病样品中共分离了八株优势细菌。研究路线为:首先取患病的参苗制作水浸片,在显微镜下观察组织病变和微生物的存在情况,组织病理学初步确认病原;然后使用TSB、TCBS固体培养基分别分离病灶部位的细菌病原,优势细菌经分离纯化后进行人工回接感染试验,最后,对该致病细菌进行形态学观察和分类鉴定,具体方法包括细菌革兰氏染色、负染后电镜观察常规生理生化试验、16S rRNA基因同源性分析等。 病原菌的鉴定结果表明:苗期幼体“烂胃病”和“化板症’致病菌均存在病原多样性,弧菌是海参育苗期间的主要病原。“烂胃病”的三株主要致病菌分别被鉴定为灿烂弧菌(Vibrio splendidus),交替单胞菌属(Alteromonas sD.),假交替单胞菌(Pseudoalteromonas sp.)。“化板症”的五株致病菌中被选择鉴定的三株有两株属于弧菌属(Vibrio sp.) ,另外一株是Vibrio lentus。 此外,本文还调查了刺参养殖系统中病原菌的来源,并对其可能的传播途径做了相关分析。在所调查的发病养殖场中,细菌学检测结果发现,投喂的鼠尾藻饵料以及幼体附着板上附着物的优势细菌总与引起相应疾病的致病菌相一致,因此推测这两者是病原菌的来源。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