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中国—新西兰产业内贸易及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6h】

中国—新西兰产业内贸易及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1前言

1.1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研究背景

1.1.2研究意义

1.2文献综述

1.2.1国外研究现状

1.2.2国内研究现状

1.3研究思路、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1.3.2研究方法

1.4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4.1创新点

1.4.2不足之处

2产业内贸易理论概述

2.1产业内贸易的含义

2.2产业内贸易的形成机制

2.2.1产品特征与产业内贸易

2.2.2偏好相似与产业内贸易

2.2.3规模经济与产业内贸易

3中国—新西兰产业内贸易度量与分类

3.1产业内贸易测度指标述评

3.1.1产业内贸易水平的测度

3.1.2产业内贸易类型的测度

3.2中国—新西兰产业内贸易度量与分类

3.2.1数据来源与测算方法

3.2.2中国—新西兰整体产业内贸易特征分析

3.2.3中国—新西兰初级产品产业内贸易特征分析

3.2.4中国—新西兰制成品产业内贸易特征分析

3.3小结

4中国—新西兰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4.1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的假设命题

4.1.1经济规模(GDP)

4.1.2经济规模差异(DGDP)

4.1.3人均收入(GNI)

4.1.4人均收入差异(DGNI)

4.1.5外国直接投资(FDI)

4.1.6贸易开放度(0PEN)

4.2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4.2.1平稳性检验与分析

4.2.2协整检验与分析

4.2.3格兰杰因果检验与分析

4.2.4脉冲响应与分析

4.2.5方差分解与分析

4.3小结

5结论与政策建议

5.1结论

5.2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展开▼

摘要

20世纪60年代开始产业内贸易引起人们的关注。产业内贸易主要源于产品差异与规模经济。中国与新西兰自1972年建交以来经贸关系持续快速发展。2008年4月7日,两国正式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新西兰政府自由贸易协定》。这是中国与发达国家达成的第—个自由贸易协定。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阻碍中国一新西兰贸易发展的壁垒,大大促进了两国产业内贸易的发展。 本文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对中国—新西兰产业内贸易及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采用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中《国际贸易标准分类》三分位数据作为划分产业内贸易的标准,选择了调整后的G-L指数和GHM方法作为度量及分类指标。对中国—新西兰1982—2007年整体产业内贸易、初级产品产业内贸易和制成品产业内贸易进行度量后发现,两国整体产业内贸易指数较低,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是两国产业内贸易的主要类型,水平型产业内贸易所占的比例很小。初级产品相比制成品产业内贸易指数稍高,两者也都以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为主要形式。 对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进行考察时首先假设了经济规模、经济规模差异、人均收入、人均收入差异、外商直接投资、贸易开放度与总体产业内贸易水平、水平型产业内贸易水平和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水平的正、负影响关系。通过平稳性检验、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分析等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对以上假设命题进行实证研究后发现,中国—新西兰总体产业内贸易水平和水平型产业内贸易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都是人均收入、人均收入差异和贸易开放度。其中人均收入增加会促进总体产业内贸易的发展,人均国民收入差距的扩大会阻碍两国总体产业内贸易的发展且影响关系显著。人均收入对水平型产业内贸易呈现负向影响,人均收入差异扩大对其有促进作用但影响关系不显著。贸易开放度的增大会促进两国总体和水平型产业内贸易的发展。中国—新西兰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经济规模、经济规模差异和外国直接投资。经济规模的扩大和外国直接投资的增加会降低中新两国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水平,经济规模差异的扩大会促进两国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的发展且正向作用较为明显。我国应进一步增加入均收入,提升贸易开放度,促进初级产品和制成品产业内贸易水平的提升,实现产业内贸易发展与经济一体化推进的良性互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