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明朝嘉靖时代的“海上王国”--汪直及其东亚海上贸易网络研究(1540-1560)
【6h】

明朝嘉靖时代的“海上王国”--汪直及其东亚海上贸易网络研究(1540-1560)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引言:汪直,海商、海盗还是倭寇?

1 汪直集团产生的历史背景

1.1“大航海时代”

1.2 明王朝“海禁政策”

1.3 徽商的贸易网络

2 “东南亚-双屿-日本”贸易圈的构建

2.1 “东南亚-双屿-日本”贸易圈的构建过程

2.2 “东南亚-双屿-日本”东亚贸易网络的成因及各国地位分析

2.3 东亚贸易网络的构建对于世界贸易体系的作用

3 汪直所经营的几个主要贸易据点

3.1 双屿港的兴衰

3.2 烈港沉浮

3.3 日本平户松浦津

4.汪直集团人员构成及其势力分析

5 汪直集团海上贸易所带来的影响

5.1 改善沿海居民生活

5.2 对“海禁”政策的影响

5.3 对徽商经营模式的影响

5.4 对中国社会经济的长远影响

5.5 铁炮传入日本

6 关于汪直集团性质的判定

6.1 《明史》中的谬误

6.2 解析汪直《自明疏》

6.3 唐枢对汪直的看法

7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发表的学术论文

展开▼

摘要

从15世纪开始,在地球的另一端,西欧各国进入到“大航海时代”,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人们也称之为“地理大发现时代”。西方殖民者这一时期一系列的远洋活动到达了东方世界,在客观上也促进了欧洲和亚洲之间的沟通,并随之形成了众多新的贸易路线,自此东西方之间的文化、贸易交流大量增加。在地球的这一端,明朝自从洪武三年关闭了“太仓黄渡市舶司”,开始实行所谓的海禁政策,下令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面对当时由西方人发起的“挑战海洋”的新形势,中国人民却做出了有力的回应,民间的对外走私贸易就一直没有停止过,并在嘉靖年间达到高峰,汪直就是这一时期中国民间对外贸易的代表人物。
   原先在东南亚经商的葡萄牙人,在-些中国走私商人的引荐协助下,来到了中国沿海地区,开辟了漳州港以及双屿港等,形成了一些在当时赫赫有名的贸易据点。与此同时,汪直奉许栋之命,率人从双屿港来到日本,正式将日本商人带到双屿港进行贸易,自此,汪直集团逐步做大,在汪直与其他中国商人、葡萄牙人、日本浪人一起的共同努力之下,正式构建了具有亦商亦寇性质的“东南亚--双屿-日本”贸易网络。
   由于与中国的贸易具有走私性质,触犯了明王朝的海禁政策,繁华兴盛一时的双屿港被浙江巡抚朱纨率领的明朝军队剿平,但汪直等人的走私贸易却并没有因此结束。汪直率部下转移到烈港,并陆续吞并了其他几股海寇集团,继续做大做强,并在宁波自称“净海王”。随后不久,明王朝派俞大猷率领水师围剿烈港,但汪直仍率主力突围,转移到日本平户的松浦津,并在那里建立了贸易据点,自称“徽王”。汪直本人在此期间也周游日本各岛,并与日本的上层社会建立了良好密切的关系。
   在正史里,汪直常被定义为“倭寇”或者是“通倭”,事实上汪直贸易集团的人员构成情况复杂,但从总体上说,中国人是处于绝对的领导地位,日本人则处于被雇佣的地位,所以汪直是“倭寇”这一说法有失偏颇不够准确,日本人充其量只能算是汪直的雇佣军。而且汪直集团并没有像部分史书上描述的那样,给沿海百姓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相反,很多沿海百姓同汪直集团联系紧密,不仅积极配合汪直集团的走私贸易,甚至奉汪直为“衣食父母”。虽然汪直的海上走私贸易触犯了明王朝的海禁政策,但是汪直却与沿海的很多地方官员开展了一系列互惠互利的合作,并在地方官员的默许之下,一度达到了他所期望的“互市”局面。
   汪直海上贸易集团的一系列走私活动,影响着明王朝海禁政策的执行与否。在汪直死后,明王朝终于废除了海禁政策,从此寇转为商,明王朝也彻底清除了所谓的“倭患”。汪直一系列的走私贸易活动,不仅改善了沿海一部分中国百姓的生活,也带来了大量的白银,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比较深远的影响。汪直贸易集团的覆灭,也使得徽商转变了经营方式,日趋保守。同时汪直将“铁炮”技术带入日本,对日本战国格局的早日结束也有着重大的意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