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重审“80后”文学的价值空间——以徐璐创作为例
【6h】

重审“80后”文学的价值空间——以徐璐创作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0 绪 论

研究现状

问题的提出

研究的主要内容

1 徐璐何以成为边缘:历史语境中的孤独与坚守

1.1 市场经济中的文化诗学

1.2 “80后”文学诞生的文学背景

1.3 “80后”文学诞生的媒介背景

2 “80后”文学中的“空白之页”:评徐璐及其作品

2.1 徐璐创作概述及其群体定位

2.2 徐璐作品中的校园叙事

2.3 徐璐乡土叙事中的人性书写——评短篇小说《河》

3 审美与消费:徐璐及“80后”文学的受众分析

3.1 徐璐的受众群体分析

3.2 “80后”文学接受者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4 由“徐璐现象”反观“80后”文学的价值空间

4.1 坚守的意义与可能:“80后”文学中的“徐璐现象”

4.2 从徐璐创作的独特性挖掘“80后”文学的价值空间

4.3 “倾斜的文学场”:“80后”文学的价值重估

结语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发表的学术论文

展开▼

摘要

“80后”文学发展至今已逾十年,十年间这一创作群体在成员分布上不断推陈出新,在其内部的分化与重组中逐渐廓清了自己的文学版图。在市场经济的时代背景下,“80后”文学的诞生、繁荣、发展与“没落”无疑是社会文本的一个生动存照,这一群体的文本多样性、作品风格的转型、受众影响力,甚至作者职业的重新定位等现实问题,更昭示着我国当代文学的内部构成与未来走向等重大命题。
  在主流文坛与媒介评论中,“80后”文学一直被命名为一种文化现象,这种思维定势不仅会严重挫伤这一青年创作群体的积极性,同时也是一种重大的误读。在商业运作与媒体批评的合力作用下,“80后”文学在进入市场之初便受到区别对待,这种“市场准入原则”不是文学审美价值而是可预估的商业利润。由于“80后”文学的发展渠道更多地避开了文学主流期刊而选择图书出版,因此来自文艺界的批评话语,在很大程度上深受市场份额与社会媒体批评的影响,这就造成了“80后主流明星作家以少数人代言了沉默的大多数”,这种现象不仅是对“80后”文学的整体误读,更是对其中严肃写作,秉承传统人文精神的优秀作者的无情遮蔽,徐璐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
  本文采用社会历史批评的方法将“80后”文学纳入时代语境中,以个案分析的方式对80后“边缘化”作者徐璐及其作品进行深入考察,以文本细读为基础,从叙事学角度和审美接受角度分别对其作品的价值空间予以挖掘,深入探究其作品之所以“叫好不叫座”的背后原因。最后,回归整个“80后”文学场域,由徐璐现象反思“80后”文学的研究现状,重审“80后”文学的价值空间,旨在弥补“80后”作家作品研究的空白,反拨学界由对“80后”文学的惯性批评所带来的误读,从而促进当代青春文学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主要研究框架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章内容重点阐述徐璐何以在80后创作群体中被边缘化的原因,将徐璐的创作纳入到历史语境之中,通过对时代背景、文学背景和媒介背景三方面的分析,对“80后”文学的宏观语境做以整体的把握。
  第二章是有关徐璐及其作品的个案分析。采用分期研究和叙述学阐释的方法,分别从徐璐创作概述及其身份定位、徐璐作品的校园叙事和乡土叙事三个方面来审视这位“80后”非主流作家的非凡意义,以此作为重审“80后”文学整体多样性样貌的理论依据。
  第三章从审美接受的角度考察徐璐及“80后”文学的市场影响力,从受众接受的视角评估“80后”文学的意义空间。
  第四章是由“徐璐现象”反观“80后”文学的价值空间。通过对徐璐作品的独特性分析,揭示其与“80后”文学价值空间之间的联系。并引入布迪厄“文学场”理论,对“80后”文学场内部做以创造性地分析。
  结语部分对文章的主要内容做以回顾,并就论文观点予以提炼、重审和补充说明。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