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佛教悲智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6h】

佛教悲智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绪论

一、论文选题背景和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论文的研究特色及创新之处

四、论文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 佛教悲智思想的内涵及特点

第一节 佛教慈悲思想的内涵

一、慈悲之义及其三个义涵层次

二、“四无量心”为慈悲的展开

三、菩提心是慈悲的升华

第二节 佛教般若智慧的内涵

一、般若智慧的含义及类别

二、二谛与中观同为般若智慧的基础

三、缘起性空为般若智慧之核心

第三节 佛教悲智思想的特点

一、破除分别之“悲智不二”

二、成就佛道之“悲智双运”

第二章 佛教悲智思想的践行

第一节 慈悲思想的践行

一、广修四摄以利益众生

二、六度万行显慈悲体性

三、自利利他共成佛道

第二节 般若智慧的应用

一、离苦得乐之法—了知因果的智慧

二、断除烦恼根源—破除二执的智慧

第三章 佛教悲智思想的当代价值

第一节 从悲智角度看当代社会价值观的迷失问题

一、个人与社会的伦理道德问题

二、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问题

三、科技发展所产生的负面影响问题

第二节 悲智思想对当代社会价值观的补益功能

一、悲智思想对个人的身心塑造功能

二、悲智思想对当代生态及科技发展的启示

三、悲智思想对当代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展开▼

摘要

佛教流传于中国已有两千多年的时间,佛教的思想理论也在不断的历史传承中发展和沉淀,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成为中国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佛教中的悲智思想所提倡的四摄六度法、缘起性空论等既是佛教理论的基石,也是践行佛教思想的伦理道德核心,佛教所倡导的慈悲利他、去恶行善的观念对于当今社会的和谐发展也具有现实的启示意义。当今社会,人们对于丰富多彩地物质生活有了更多的欲望和需求,加之社会的制度和政策尚不完善,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人心理失衡、思想扭曲,产生极端的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思想等,使价值观不断出现迷失和颠倒。佛教悲智思想可以成为对治这些问题的良药,可以成为重塑社会道德信仰和确立正确价值观的重要借鉴。
  本文分三章进行分析。第一章针对佛教慈悲和智慧思想的内涵进行论述。佛教悲智思想的理论内涵离不开与缘起性空、四无量心等具体理论之间的密切联系,所以本章着重分析了他们与悲智思想之间的关系以及悲智思想的特点,这当中包括悲智思想的根本特点,即悲智不二与悲智双运。第二章探讨了佛教悲智思想的践行方式,着重分析慈悲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行动,并且要结合不执著于“我”的般若智慧,才能在社会中去行持各种救世利人的事业。第三章阐述了佛教悲智思想的当代价值。包括对个体与社会道德修养方面的启示,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调适,以及对爱国、敬业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些补益。佛教的慈悲利他观念以慈爱众生之心,将自身的解脱与众生解脱联系在一起,告诫人们要克制欲望行为以及控制对于物欲的无限追求,摆脱痛苦与烦恼,才能真正解决当前所出现的许多问题,对人与自身、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发展具有积极地借鉴意义。

著录项

  • 作者

    张蓉;

  • 作者单位

    青海师范大学;

  • 授予单位 青海师范大学;
  • 学科 中国哲学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阿忠荣;
  • 年度 2016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佛教;
  • 关键词

    佛教; 悲智思想; 价值观; 社会道德;

  • 入库时间 2022-08-17 10:16:11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