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千帆竞渡:清代漕运的河海转型研究
【6h】

千帆竞渡:清代漕运的河海转型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0前言

0.1问题的提出

0.2研究概况

0.3研究方法

0.4研究内容及意义

1清代以前各时期的漕运状况

1.1 元以前历代漕运之沿革

1.2元明时期的漕运概况

2清前期漕运的恢复与发展

2.1对运道的精心治理

2.2对漕政的整饬

2.3对漕运组织和机制的管理

3嘉庆中期漕粮河运改行海运的考虑

3.1漕运的衰败

3.2海运的设想及其落空

3.3不同主张的抗衡

4道光时期漕粮海运的两次试行

4.1背景和原因

4.2道光六年第一次海运的试行

4.3道光二十八年第二次海运的试行

4.4漕粮海运终止的原因

5咸丰时期的漕粮海运与海运的“遂以为常”

5.1海运的背景及原因

5.2漕粮海运的实施

5.3海运的成效

5.4海运的弊病

6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展开▼

摘要

漕运制度,是贯穿我国整个古代社会并跨有部分近代社会的一项重要的经济制度。它不仅是各王朝政权制度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对整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乃至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被视为“经济生命线”和“军国大计”。
  清代前期实行的是漕粮河运制度,在早期盛世局面下,一度发展至鼎盛状态。但随着政权的逐渐衰微,漕运制度的种种缺陷和弊端也逐渐凸显,一开始还未达到完全失控的程度,而河漕制度也尚能得到维持。到清代中后期,漕粮河运开始遭遇到巨大的挑战,面临严重的危机,漕粮河运很难再继续维持下去,不得不另谋出路,由此考虑海运的可行性。
  尽管漕粮海运显现出了便捷、省费以及能在一定程度上革除漕政弊端的巨大优势,但由于传统观念的束缚、皇帝的犹豫妥协、反对势力的阻挠等等因素,嘉庆与道光年间的漕粮海运进行得并不顺利。嘉庆年间仅仅有过海运的考虑却没有付诸实践,而道光年间则是试行了两次。虽然这些漕粮海运的实践时间短、次数少,但意义非凡,为以后海运漕粮取代陆运和河运,创造了前提,打下了基础。这些也正是清代漕运发展的重要表现。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在河南铜瓦厢决口,改道由山东利津入海,之后黄河泛滥成灾,冲决运河堤岸,以致漕运受阻,河运完全处于瘫痪状态,海运再兴,并成为定制。
  一个制度的建立与存在,与社会、经济、思想等因素密不可分,同样,制度的改变也无法摆脱其所在时代的影响。正因如此,在自然条件和时局变化的作用下,漕运由河运向海运转变,成为清代后期主要的漕运方式。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