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爱的眩晕》中华裔女性身份建构
【6h】

《爱的眩晕》中华裔女性身份建构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Abstract

Contents

Introduction

Chapter One Loss of Identity

1.1 Mother Pandora’s Identity Loss

1.1.1 Home

1.1.2 Gender

1.1.3 Ethnicity

1.1.4 Culture

1.2 Grace’s Identity Loss

Chapter Two Struggle for Identity

2.1 Mother Pandora’s Struggle

2.1.1 Marriage

2.1.2 Migration

2.1.3 Confucianism-Centered Christian

2.1.4 Extramarital Relationship

2.2 Grace’s Struggle

2.2.1 Dispelling Gender Binary Opposites

2.2.2 Struggle for an Ethnic Identity

2.2.3 Cultural Identity Construction in the “Third Space’’

Chapter Three Identity Construction Results and Thought Limitations in Love and Vertigo

3.1 Mother Pandora’s Suicide and Grace’s Incorporation

3.2 Reasons of Different Identity Construction Results

3.2.1 Historical Background

3.2.2 Cultural Value Divergence Between Pandora and Grace

3.3 Thought Limitations in Love and Vertigo

Conclusion

References

Acknowledgements

个人简历

发表的学术论文

展开▼

摘要

本论文研究了澳大利亚华裔文学代表女性作家张思敏(1970-)代表作品《爱的眩晕》(2000年出版)。该小说1999年获澳大利亚旨在奖励原创未出版作品的沃盖尔文学奖,并受到读者和评论家的关注。同著名华裔作家谭恩美的《喜福会》相似,小说对散居华裔的生存和文化状况进行了探索。
  对于《爱的眩晕》的研究,有的认为小说探索了母亲及女儿生命周期的完成历程;有的研究马来西亚、新加坡及中国的历史对主人公身份的影响;有的从女性主义视角、流散视角研究文化身份的建构。对母女生命历程的探索重在分析通过仪式的不同路径;对不同国家历史的分析是在强调民族遗产;女性主义及流散视角下的文化身份探究突出了混杂主体的不断分解和重新形成。如今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交融之际,移民数量不断增加,性别、种族及文化身份问题再一次备受关注,从更加综合全面的视角来评析身份危机和身份构建问题意义重大。
  为了丰富和扩展对《爱的眩晕》这部小说的研究,本论文以后殖民主义理论为支撑,探讨了澳大利亚华裔散居者的文化身份是一个不断构建、永不停息的复杂过程。同时,也从后殖民女性主义理论角度指明华裔女性遭受的双重压迫。一方面,东方主义模式使他们受到种族和文化的歧视;另一方面,她们又遭到男权社会的性别歧视。种族主义和男权中心主义使澳大利亚华裔女性一直处于主流社会的边缘地带。在《爱的眩晕》这部小说中,两位女主角一定程度上都丧失了自我。因此,如何构建她们的身份就是张思敏在小说中需要探索和解决的问题。
  本文从性别,种族和文化视角揭示了主人公们身份的丧失及追寻过程并用不同的身份建构结果启示人们散居族裔者的身份是一个不断更新转换的过程,他(她)们只有进入既不属于东方世界,又不属于西方世界,两者兼容的第三空间中,才能在多元文化中生存。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