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传播学视域下的“80后”文学——以春树为中心的考察
【6h】

传播学视域下的“80后”文学——以春树为中心的考察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引言

第一章文学传播者:浮出与沉没

第一节大众传媒的力量

第二节出版策划:点石成"金"

第三节"80后"的代际特征

第二章作为传播符号的春树小说

第一节以朋克的名义

第二节"我们"永不归还的精神殖民地--摇滚乐

第三节性符号

第三章互联网与"80后"文学

第一节互联网对书写体式的影响:自叙传盛行

第二节互联网对创作内容的影响:谪入生活的写作

第三节互联网对作者成名方式的影响:先有点击率再出书

第四章青少年读者类聚体

第一节 "80后"文学--我们自己的声音

第二节青少年读者群的类聚性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展开▼

摘要

本文以春树为中心,从传播学的角度,结合符号学、文化学、社会学等学科知识进行研究,旨在考察大众传媒对“80后”文学的影响,并以此为切口窥视大众传媒对中国当代文学的作用方式。 论文框架按照美国学者H.拉斯韦尔“5W”(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受众和传播效果)模式进行结构。论文共分四章。 第一章,首先论述了作为媒介组织层面的传播者——大众传媒和出版社,对“80后”文学的促成。其次,分析了作为个人层面的传播者——“80后”写手们的成长背景和代际特点,即成长于市场经济时代下的80年代生人的另类以及电视媒介对其集体记忆、语言接受运用能力、叙事模式和感知模式等方面产生的影响。 第二章,从符号学理论出发,摘取了春树及其作品所蕴含的三个意义符号:朋克、摇滚乐和性,旨在理清春树及其作品传播内容的实质。作为传播者的春树本身就构成了一个意义符号——另类。然而中国“80后”的另类与真正的朋克精神还有着实质的差别。另外,贯穿于春树小说中的摇滚乐和性符号也是解读其作品的关键所在。 第三章,考察了新兴媒介互联网对“80后”文学书写体式、创作内容以及作者与读者关系的影响。互联网时代的写作充斥着自叙传的书写体式,而日常叙事又将写作谪入生活,模糊了生活空间与写作空间的界限。于此同时,互联网也为作者的成名提供了一个终南捷径,即先有高的点击率再出书的出道模式。 第四章,解析作为“80后”文学受众的青少年类聚体的阅读接受特征。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