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抗战时期的华侨教育研究
【6h】

抗战时期的华侨教育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导论

一.选题的意义

二.学术史综述

三.学术要点

四.相关界定

一 抗战以前的华侨教育回顾

(一)从旧式私塾到新式学堂——近代华侨教育的萌芽

(二)民国初年华侨教育的勃兴(1912 年至 1927 年)

(三)抗战前十年华侨教育的发展

(四)小结

二 抗战时期南京国民政府的侨教政策与措施

(一)延续战前的华侨教育政策与措施

(二)辅助华侨教育的应急政策与措施

(三)小结

三 抗战时期的海外华侨教育

(一)发展概况

(二)海外华侨中小学教育

(三)海外华侨职业教育

(四)海外华侨航空军事教育

(五)小结

四 抗战时期的国内华侨教育

(一)国内华侨中等教育

(二)国内华侨高等教育

(三)国内华侨师范教育

(四)小结

五 对抗战时期华侨教育的历史思考

(一)抗战时期华侨教育的特点

(二)抗战时期华侨教育的成绩

(三)抗战时期华侨教育的不足及原因

(四)小结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学术成果目录

展开▼

摘要

抗战时期是近代华侨教育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华侨教育政策,实施了较为妥当的华侨教育措施,在华侨教育的师资选聘、教材编纂、经费资助、员生救济、战后规划等诸多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尝试,使海内外华侨教育逐渐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
  论文由早期华侨教育的历史考察、抗战时期南京国民政府的侨教政策与措施、抗战时期的海外华侨教育、国内华侨教育、对抗战时期华侨教育的历史思考,共五个部分组成。各个部分的内容如下:
  第一部分简要梳理了自清末到抗战前十年间华侨教育的发展脉络。这段时期可称为华侨教育的奠基时期,不仅华侨学校的数量骤增,学校类型也日渐完善,从私塾性质的蒙馆发展为具有新教育特征的学校教育,从单一的中小学教育延伸到师范教育、职业教育、女子教育。其间,国内政府对华侨教育的态度从放任自流逐渐转变到扶植、重视,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第二部分论述了南京国民政府在抗战期间实施的华侨教育政策与措施,并分两个阶段加以分析和归纳。抗战前期,海外华侨教育发展迅速,南京国民政府延续、完善了战前的华侨教育政策,加强了对华侨教育的辅导。太平洋战争发生后,大批华侨师生归国,急需救济和援助,南京国民政府相应出台了一系列应急措施,帮助华侨师生就业和升学。经过抗战时期对华侨教育政策与措施的调整,国内的侨教工作日渐成熟和完善,但同时也存在明显的不足之处,并非都达到了理想效果。
  第三部分以海外的华侨教育为主体。抗战时期,海外华侨教育因受二战的影响而呈现阶段性发展的特点。战初,国内学生、文人大批避难在外,华侨学生回国升学困难,海外华侨学校成为学生躲避战乱、安心读书的避风港,担负起储育华侨英才的重要责任。太平洋战争后,大部分的海外华侨聚集区被日军侵占,华侨学校被迫关闭,校舍、校具均遭破坏,损失惨重,海外华侨教育进入有史以来的黑暗时期,同时也被赋予新的时代特点。总体来看,这一时期的海外华侨教育在办学规模、教育内容、学校类型及办学经验等方面有了很大进步,尤其是华侨为支援祖国抗战,兴办了一批华侨航空军事学校,为国内抗日战争和近代华侨教育事业做出重要贡献。
  第四部分以国内的华侨教育为主体,详细介绍了抗战时期国内增设的国立华侨中学、高等学校招收华侨学生的情况以及国民政府为培育华侨教育师资而兴办的师范教育。这不仅反映了国内对华侨教育的进一步重视,也是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救济归国难侨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适应了抗战时期海外华侨对教育的需求,并带动了中国西南、东南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与进步。
  在对抗战时期的华侨教育进行了一番考察后,论文的第五部分对这一时期华侨教育的特点、成绩和不足进行了总结和评价。抗战时期的华侨教育具有时间和区域发展不平衡、发展重心国内化以及战时教育色彩浓厚等特点,主要在华侨教育管理、提升华侨的民族责任感、战后华侨教育复员及侨居地人才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同时,抗战时期的华侨教育也存在很多不足,主要表现为华侨教育管理权的混乱、华侨教育政策的偏向性和华侨教育发展过程中一直存在的教材、师资、经费等问题未得到妥善解决,引起这些不足的主要原因还是战争环境的影响。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