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语文课堂的“好课观”研究
【6h】

语文课堂的“好课观”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一、语文“好课观”研究的现状与意义

(一)语文“好课观”研究的现状

(二)语文“好课观”研究的意义

二、语文“好课观”的历史观照

(一)古代的语文“好课观”

(二)近现代的语文“好课观”

(三)当代的语文“好课观”

三、语文“好课观”的基本思想

(一)语文“好课观”的价值追求

(二)语文“好课观”的基本技能

(三)语文“好课观”的文化体认

四、语文“好课观”构成的三个维度

(一)语文“好课观”的教材观

(二)语文“好课观”的教学观

(三)语文“好课观”的评课观

五、语文“好课观” 视阈下的案例分析

(一)钱梦龙《死海不死》的案例评析

(二)魏书生《统筹方法》的案例评析

(三)李镇西《给女儿的信》的案例评析

结 论

附 录

注 释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实施新课程标准已经十余年,回顾梳理十余年的改革历程,其中有发展进步的喜悦,也有顽疾不去的隐痛。课堂教学,是整个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载体,也是新课程标准下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语文课堂教学,此前曾是大家诟病最多的“重灾区”,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中,语文教学首当其冲,也是这轮新课程改革的焦点之一。新课程理念涤荡着旧的课程观、教学观和评价观,呼唤着对课堂进行新的建构,创建开放而有活力的新型课堂。因而,在这一背景下,对语文课堂的“好课观”研究,既有现实需要,又有理论探讨意义。
  何谓语文“好课”,怎样才能上一堂语文“好课”,各家见仁见智,同时,无论对教师还是学生,乃至语文教学研究者都具有无穷的魔力,坐在课堂里的万千学生期待着老师带来一节节精彩纷呈的好课,作为一名教师,即使不能成为一位名师,但对“好课”的追求从来没有停止过,同时,对“好课”研究也一直推动着有效教学开放课堂的发展进步。
  语文课堂的“好课观”研究这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在于分析不同历史发展时期的语文教学,着眼教材观、教学观、评价观等不同层面,从纵横两个维度来分析研究语文“好课观”的发展演变,以期从历史纷繁中勾画出其发展轨迹,在现实的比照中提取优秀的方法,进而探究怎样上好课的教学策略,从而为创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教学课堂提供参照。本篇论文主要包括以下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论述了语文“好课观”研究的现状与意义。自从有了“课堂教学”,也便开始了对“好课”的研究。伴随着语文教学的历史发展,从一线教师到学界专家,形成了一个较为系统的理论架构以及许多建设性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在新课程背景下,对语文“好课观”的研究更是趋向深入并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从理论到实践,从宏论到微观,对语文“好课观”的整体探讨已然形成。当前,在对好课的研究上,理论层面上是建构一个看上去很美的理想课堂,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却滑向了一种形式大于内容的的误区。因而,如何将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使课堂教学趋向师生之间、教与学之间的一种和谐,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是语文“好课观”研究的重点。
  新课程背景下对语文“好课观”的研究,有着理论层面与实践层面的双重意义。它既可以丰富课堂教学研究的内容,促进课堂结构的改进;也可以提升教师的自身素养,促进有效课堂教学的达成。
  第二部分是对语文“好课观”进行历史观照。语文“好课观”是语文教育中最为重要的内容,它是伴随着语文教育的发展而逐步成长起来的,可以说是语文教育最可鉴的镜子。这一部分以历史观将其发展阶段界定为“古代”“近现代”“当代”三个阶段。古代的语文“好课观”主流观念主要指向“为修己”,近现代的语文“好课观”则主要指向“为功名”,并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转向“为生活”,今天,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好课观”则指向“为人生、为人的发展”。
  第三部分主要论述语文“好课观”的基本思想。这一部分对语文“好课观”的阐释主要是从它的价值追求、基本技能、文化体认三个方面来进行的。其价值追求在于对学生的自我意识、文化意识、生命意识与价值观的的全面唤醒。语文“好课观”必须重视对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提高,使之真正成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好课观”的文化体认在于“语文教育是一个文化过程”的基本命题。这一命题有着鲜明的理论创新:一是语文教育不只是语言训练的过程,也是一个文化传递的过程;二是语文教育不只是训练运用语文的技能,也是陶冶人性、促进生命个体总体生成的过程。
  第四部分主要论述语文“好课观”构成的三个维度。语文“好课观”主要包括“教材观”“教学观”“评价观”,这一部分力求从教材的演变历史、教与学的关系的变化发展、好课标准的多元化发展等方面对上好语文课的影响,来探究语文“好课观”研究的理论价值及实践意义。
  通过梳理语文教材建设的发展轨迹,可以认识到,语文教材的建设实质上是一种文化建设。它有着独有的文化品性:民族化文化品性、时代化文化品性、生命化文化品性、典范化文化品性。分析语文教材的发展脉络,尤其是新课标理念指导下的教材,我们欣喜地看到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正趋向人本化、整合化、生活化、活动化。
  要想上一堂好的语文课,在教法层面上,应该实现师生平等地交往与对话。此处所言语文教学中的“对话”,是与“独白”相对的概念,它指的是独立的主体在彼此平等、彼此倾听、彼此接纳、彼此敞开的基础上的双向互动交流,是双方视界的交融,是一种致力于相互理解、相互合作、相互激发、共同创造的精神与意识。要想上一堂好的语文课,在学法层面上,应该实现生生自主、合作与探究。师生平等交往与对话的教法,需要与之对应的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法。语文新课程标准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强调了自主创新与实践合作的重要性,特别突出了人文素养与人文精神的培养。被动、封闭、接受性的学习方式不可能培育出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的人才。因此,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必须进行学习方式上的革命,颠覆陈旧的被动的学习理念,倡导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语文教学的“评价观”是语文“好课观”极其重要的内容,也是其理论指导实践的终极指向。在这一部分的论述里,首先,介绍分析了王尚文教授提出的“从教学内容角度观课评教”的观点,这一观点有别于普遍偏重教学方法的评课传统。他认为,对当前的语文教学来说,教学内容较教学方法更为重要、更为关键。在评价一堂课的教学方法好坏之前,最先要考察它的教学内容是否正确;在感受课堂教学的活跃气氛之后,更要关心学生是否驻留了与教学内容相应的语文体验,以及语文课程目标是否有效达成。具体而言,一堂语文“好课”应有四个标准,即最低标准、较低标准、较高标准、理想标准。其次,在上述认识的基础上,提出了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好课观”的评价标准,也就是一堂语文好课应当上出“语文味”、“文化味”、“独特味”。“语文味”就是要坚守语文的本体,“文化味”就是要让语文教育成为一个文化的过程,“独特味”就是要让自己的课堂成为独一无二的不可复制的课堂。
  第五部分主要是通过优秀案例分析来研究语文“好课观”,进而探究上好一节语文课的教学策略。选择钱梦龙老师执教的《死海不死》,重在研讨“导读教学法”;选择魏书生老师执教的《统筹方法》,是基于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选择李镇西老师执教的《给女儿的信》,是着眼于语文教学的“生活化”。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