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断层”深处的人性悲歌——论刘庆邦小说的“酷烈”叙事
【6h】

“断层”深处的人性悲歌——论刘庆邦小说的“酷烈”叙事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一章 多重因素影响下的作家写作

第一节 中原地域生存文化对刘庆邦创作的影响

第二节 童年经验对刘庆邦创作的影响

第三节 人生阅历对刘庆邦创作的影响

第二章 “断层”深处的人性裂变

第一节 从田野到煤矿,幽暗空间中那孤独的“舞者”

第二节 从农村到城市,坎坷而又崎岖的生存之路

第三节 从传统到现代,乡土大地上的一曲悲歌

第三章 “酷烈”人性的思想向度

第一节 生存困境中人性的异化

第二节 对历史的追忆、补白和理性思考

第三节 对当下现实的批判性思考

第四节 对生命的深度叩问

第四章 “酷烈”小说的叙事特点

第一节 第三人称限制性叙事视角的叙事效果

第二节 极端化叙事策略

第三节 酷烈语言的叙事特色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展开▼

摘要

在这浮躁而又充满诱惑的时代里,刘庆邦始终以谦卑的姿态默默行走在这众说纷纭和众声喧哗的文学道路上,执着地坚守着自己的个性。来自农村,当过矿工的他更多地将目光投向了农村和煤矿,他以知识分子的良知和责任关注并书写着那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农民、矿工和城市打工者的生存境遇和精神世界。强烈的人文关怀意识和内心的悲悯情怀使他的小说有着鲜明的善恶之分;既有着对理想人性的赞美和呼唤,又有着对酷烈人性的憎恶和批判。可以说,对人性的书写和思考是刘庆邦小说的重要情节支撑和叙事动力,也是他借以表达其对历史、对社会现实、对个体生命的认识和思考的重要方式。因此,对其小说中人性的解读和分析,成为理解刘庆邦及其作品的一个关键途径。
  本文主要由引言、主体、结语三部分组成。
  引言部分主要介绍刘庆邦的生平经历、创作情况、写作素材,人性书写在文学创作中的意义,以及刘庆邦小说中人性主题的研究现状;指出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意义;对关键词“酷烈”进行概念界定,指出本文主要引用的是“酷烈”的“残暴”之意。
  主体部分主要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从中原地区的地域生存文化、作家的童年经验、人生阅历三个方面切入,重点分析这些因素对刘庆邦的创作特别是对他写作酷烈小说、展现酷烈人性的影响。
  第二章首先对关键词“断层”进行概念界定,指出本文讨论的“断层”主要是指:从田野到煤矿,劳动空间的断层;从农村到城市,社会身份的断层;从传统到现代,思想意识的断层。然后概括、归纳分析刘庆邦小说中所展现的人性在这些“断层”中所发生的裂变,具体到他的煤矿题材、城市题材、乡村题材的作品中进行讨论。
  第三章主要论述“酷烈”人性的思想向度。侧重从不同层面分析:首先讨论饥饿、物欲、权欲、情欲、愚昧等因素对人性的异化;其次分析刘庆邦在对历史的书写中进行的理性反思;再次讨论刘庆邦在当下的文化语境中对社会现实进行的批判性思考;最后分析刘庆邦对生命的深度叩问,指出他书写酷烈小说的本意是为了探讨人性的可能存在性,是为了警惕人性的恶,他所向往和期待的是有着善和美、“诗意地栖居”的生命应然状态。
  第四章主要分析刘庆邦“酷烈”小说的叙事特点,首先分析第三人称限制性叙事视角在其小说中的使用及其所产生的叙事效果,其次讨论刘庆邦在现实基础上的丰富的想象所建构的极端化叙事策略,再次分析小说中酷烈语言的叙事特色。
  结语部分主要总结刘庆邦小说中“酷烈”人性书写的意义所在,指出他不是绝对的“性恶论”者,在他的内心深处,他更相信人性之中那善良和爱的存在。同时讨论刘庆邦写作中的缺憾和写作的前景。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