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莱芜市生态修复工程区不同封育类型土壤水文特征
【6h】

莱芜市生态修复工程区不同封育类型土壤水文特征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论文说明:符号说明

声明

1引言

1.1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2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进展

1.3土壤结构研究进展

1.3.1土壤物理结构分形研究

1.3.2土壤水文物理性质研究

1.3.3土壤水分入渗过程研究

2项目及项目区概况

2.1项目概况

2.2项目区概况

2.2.1地理位置

2.2.2地质地貌

2.2.3水文气象

2.2.4土壤植被

2.2.5社会经济

2.2.6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

3.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3.1生态修复区划分

3.2研究内容

3.2.1土壤粒径分形特征

3.2.1土壤水文物理特征

3.2.3土壤水分入渗特征

3.3研究方法

3.3.1土壤粒径结构分形研究

3.3.2土壤水文物理性质研究

3.3.3土壤水分入渗及其模拟研究

3.4技术路线

4结果与分析

4.1土壤结构

4.1.1土壤粒径分布

4.1.2土壤团聚体评价

4.1.3土壤分形特性

4.2土壤水文物理性状

4.2.1土壤密度

4.2.2土壤水分

4.2.3土壤孔隙

4.2.4土壤贮水量

4.3土壤入渗特性

4.3.1土壤下渗容量

4.3.2土壤下渗模型

5.结论与讨论

5.1土壤结构参数明显改善

5.2土壤水文物理性状

5.2.1土壤密度

5.2.2土壤水分含量

5.2.3土壤孔隙度

5.2.4土壤贮水量

5.3土壤水分入渗特征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莱芜市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为水利部“全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试点工程之一。本论文以山东省莱芜市莱城区生态修复工程为研究背景,以修复区内的森林植被为研究对象,以土壤水文特征值为参数,对8种森林植物群落的保持水土和涵养水源功能进行测定和评价。 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1)生态修复措施类型划分 在对项目区全面踏勘的基础上,根据立地类型、现有植被状况及修复目的,同时结合生态修复工程的技术和效益特点,将生态修复试点工程区内的生态修复技术措施划分为2个大类(封山育林型和人工造林型)和4个亚类(人工林封育型、疏林补植型、荒坡封禁型和灌木封禁型)。 (2)生态修复区土壤结构明显改善 从土壤重量平均直径:人工林封育型中阔叶林土壤重量平均直径为1.95,高于针叶林(1.82)。疏林补植、荒坡封禁、灌木封禁和人工造林型植物群落修复后土壤重量平均直径分提高了0.1、0.02、0.14和0.12。从分形维数看:人工林封育类型中阔叶林土壤分形维数(2.46)低于针叶林(2.48)。疏林补植、荒坡封禁、灌木封禁和人工造林型植物群落修复后土壤分形维数分别减小了0.04、0.03、0.03和0.02。 (3)生态修复区土壤密度降低 从土壤密度看:人工林封育类型中,阔叶林土壤密度(1.11g/cm3)低于针叶林(1.14g/cm3)。疏林补植、荒坡封禁、灌木封禁和人工造林型植物群落修复后土壤密度分别减小了0.02 g/cm3、0.08 g/cm3、0.03 g/cm3和0.13g/cm3,以人工造林地土壤密度减小幅度最大。 (3)生态修复区土壤孔隙度提高 从土壤孔隙度状况看:人工林封育类型中,阔叶林和针叶林土壤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平均值分别为(51.17%,47%)、(32.34%,31.94)和(18.83%,15.2)。疏林补植、荒坡封禁、灌木封禁和人工新造林植物群落土壤总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比修复前分别提高了(4.26%、0.59%、3.66%)、(1.56%、0.34%、1.22%)、(2.45%、0.95%、1.49%)和(4.21%、3.7%、0.51%)。 (4)土壤贮水量提高 人工封育类型中阔叶林土壤贮水量为25mm,大于针叶林土壤含水量(24.09mm)。疏林补植、荒坡封禁、灌木封禁和人工新造林植物群落修复后土壤含水量分别提高了1.34mm、0.41mm、3.2mm和3mm。 (5)土壤稳渗速率增加 人工造林型、疏林补植型、荒坡封禁和灌木封禁类型植物群落修复后入渗速率比修复前分别提高了3.48 mm/min、2.42mm/min,2.23 mm/min,2.58mm/min。与荒草坡相比,人工林封育型各植物群落平均入渗速率提高了3.59 mm/min。 综上所述,研究区在采取了生态修复措施以后,土壤的水文物理性状有了明显的好转,土壤密度减小、孔隙度增加、贮水量增加、土壤的稳渗速率增加,生态修复措施效益较好,但仍存在部分生态脆弱环节,尚需进一步加大封山育林和退耕还林力度,使区域林草植被覆盖度和群落盖度进一步增加,森林植被结构更加合理、功能和抗性增强,综合效能得到更好的发挥。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