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泰山普照寺园林空间及环境特色研究
【6h】

泰山普照寺园林空间及环境特色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1前言

1.1研究背景

1.1.1寺庙园林的发展与保护

1.1.2普照寺与泰山文化联系

1.2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研究目的

1.2.2研究意义

1.3相关研究概况

1.3.1寺庙园林研究概况

1.3.2泰山古建筑群研究概况

1.3.3泰山普照寺研究概况

1.3.4研究进展评述

1.4研究重点、方法及框架

1.4.1研究重点

1.4.2研究方法

1.4.3研究框架

2普照寺发展演变探析

2.1相地选址

2.1.1相地

2.1.2选址特点

2.2文化传承

2.2.1满空——“重开山门第一人”

2.2.2元玉——“居然为泰山一名刹”

2.2.3冯玉祥——著名爱国将领

2.2.4其他

2.3布局演变

2.3.1唐宋至金元时期

2.3.2明宣德至正德年间(1428-1521)

2.3.3清康熙年间(1669-1695)

2.3.4清乾隆至光绪年间(1778-1905)

2.3.5民国至今(1921-)

2.4本章小结

3整体空间形态序列组织

3.1建筑群体布局方式

3.1.1平面布局

3.1.2空间布局

3.2空间组织设计手法

3.2.1轴线与对称

3.2.2对比与等级

3.2.3重复与再现

3.3空间序列意境营造

3.3.1园林化寺院建筑空间

3.3.2完整性空间序列组织

3.3.3建筑空间模数与视线分析

3.4本章小结

4普照寺院落空间分析

4.1院落围合方式

4.2院落组成要素

4.2.1宗教活动空间

4.2.2生活供应空间

4.2.3园林游览空间

4.2.4寺外园林空间

4.3院落构景要素

4.3.1建筑分析——空间“中心”

4.3.2独立要素——空间的“点”

4.3.3边界要素——空间的“面”

4.4本章小结

5普照寺的保护与利用

5.1面临问题

5.1.1历史人文资源保护薄弱,缺乏相应保护意识

5.1.2个别院落空间利用率低,缺少禅意景观节点

5.1.3外部空间景观元素单一,植物配置较为单调

5.2提升策略

5.2.1整体保护有机更新,人文景观保持原真

5.2.2综合利用寺内空间,营造多样禅意节点

5.2.3丰富外部景观环境,遵循生态设计原则

5.3设计构想

5.3.1整体空间组织设计

5.3.2寺内禅意节点设计

5.3.3外部空间景观营造

5.3.4其他景观元素改造

5.4本章小结

6结论

6.1主要结论

6.2.1创新之处

6.2.2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奖及主要实践情况

展开▼

摘要

泰山为“众岳之最”,居“五岳之首”。普照寺作为岱阳唯一佛寺,是泰山古建筑群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深刻的泰山文化内涵。本文通过对院内现存碑刻的释读和历史资料的整理,以及实地测绘后建立空间模型,对普照寺作出了发展演变探析、空间形态解析和院落空间分析。合理利用现代景观营造的理论和手法,对不适应当今寺庙园林发展部分进行了再利用设计构想研究。 在发展演变探析这一章,捋清了满空、元玉和冯玉祥等人物与普照寺的“渊源”,并对普照寺选址特点进行总结,整理并归纳了泰山普照寺建造和修缮记载,并推测出普照寺五个时期建筑布局历史演变图。 在空间形态解析这一章,概括了建筑组群平面布局和空间布局,归纳出“台地+院落+建筑”的空间组织模式。阐述了寺院园林化方式、寺院空间序列组织和建筑空间模数与视角分析。普照寺“起”“承”“转”“合”空间序列由香道、双重山门、各级建筑等共同构成一个完整和谐的空间序列。 在院落空间分析这一章,重点分析了大雄宝殿等主要单体建筑,并在建筑屋顶装饰、彩绘和匾联三方面进行建筑特色解析。总结了植物和小品两大独立要素并着重分析了古树名木等植物意境营造和佛塔、香炉等宗教小品。另外,归纳了墙、门、檐廊、建筑门窗、水体和铺装六大边界要素的艺术性表达。 在保护与利用这一章,针对缺乏相应保护意识、缺少禅意景观节点和寺外空间元素单一这三大问题,提出人文景保持原真、营造多样禅意节点和丰富外部景观环境的改造策略。依据各类政策和法规,结合寺院现状,进行整体设计和节点设计,改造放生池,合并西禅院与竹林院,增设玲珑院,提升寺前香道及荷花荡周围景观环境,并对园林小品加以改造设计,使普照寺更具生态性、观赏性、休闲性、体验性。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