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我国北方地区羊肚菌高产菌株选育及栽培技术研究
【6h】

我国北方地区羊肚菌高产菌株选育及栽培技术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1 前言

1.1 羊肚菌概述

1.1.1 羊肚菌分类地位

1.1.2 生物学特性

1.1.3 食药用价值

1.2 羊肚菌栽培研究进展

1.2.1 羊肚菌室内栽培

1.2.2 羊肚菌室外栽培

1.2.3 食用菌覆土及羊肚菌外源营养研究

1.3 食用菌育种研究进展

1.3.1 种质资源的收集

1.3.2 食用菌育种技术

1.3.3 育种目标的鉴定与检验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供试菌株

2.1.2 供试培养基

2.1.3 主要试剂配制

2.1.4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方法

2.2.1 羊肚菌菌株的收集与鉴定

2.2.2 羊肚菌高产菌株的选育

2.2.3 羊肚菌栽培技术研究

3 结果与分析

3.1 供试菌株的收集及鉴定

3.1.1 ITS鉴定

3.1.2 SRAP引物筛选及其扩增结果

3.1.3 聚类分析

3.2 羊肚菌高产菌株选育

3.2.1 不同菌株的栽培试验

3.2.2 抗逆性耐高温驯化

3.2.3 耐高温驯化菌株鉴定

3.2.4 原生质体融合育种

3.3 羊肚菌栽培技术研究

3.3.1 温度条件对羊肚菌生长的影响

3.3.2 不同播种期对羊肚菌产量的影响

3.3.3 营养袋放置时间对羊肚菌产量的影响

3.3.4 不同时间撤营养袋对羊肚菌产量的影响

3.3.5 不同覆土材料及覆土厚度对羊肚菌产量的影响

4 讨论

4.1 羊肚菌高产菌株选育

4.2 羊肚菌栽培技术研究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展开▼

摘要

羊肚菌(Morchella spp.)因风味独特、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而闻名世界。自我国羊肚菌的人工栽培技术成功以来,深受到广大食用菌栽培者青睐,栽培面积逐年扩大。北方地区也开始掀起一股羊肚菌人工栽培热潮,但高产菌株较为缺乏,栽培技术不够精确,导致北方羊肚菌产业发展缓慢。为实现北方地区羊肚菌大规模商业栽培,本试验从羊肚菌高产菌株的选育及其栽培技术的研究两个方面展开探索,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通过ITS鉴定和SRAP标记对收集到的46株羊肚菌菌株进行初步的亲缘关系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46株供试菌株可以鉴别开,隶属2个类群,5个种,分别为黄色羊肚菌类群的普通羊肚菌(Morchella esculenta)和粗腿羊肚菌(Morchella crassipes)以及黑色羊肚菌类群的梯棱羊肚菌(Morchella importuna)、六妹羊肚菌(Morchella sextelata)和七妹羊肚菌(Morchella septimelata),为试验菌株确定提供理论参考。 2、根据上述研究结果及初步室内培养,将黑色羊肚菌类群的35株羊肚菌作为本次育种试验供试菌株,通过不同菌株出菇试验、抗逆性耐高温驯化和原生质体融合技术3种方法,进行北方地区羊肚菌高产菌株选育。 (1)不同菌株出菇筛选试验在35株供试菌株出菇预备试验的基础上,选出10株(编号分别为M8、M9、M10、M19、M20和M21、M23、M34、M37、M40)能出菇且菌丝长势良好的菌株制种后在冬暖棚和室外大田栽培进行出菇筛选试验,最终筛选出1株高产菌株M40。 (2)抗逆性耐高温菌株筛选试验从35株黑色羊肚菌菌株中选择菌丝长势较好的15株羊肚菌菌株作为供试菌株,进行递进式耐高温驯化试验,将40℃驯化12h后25℃条件下可以恢复正常生长的菌株进行在冬暖棚栽培出菇验证,最终获得1株高产菌株M840。 (3)原生质体融合育种将菌株M10和M20作为亲本进行融合试验,获得6株羊肚菌生长势好的菌株,编号为R2、R4、R5、R6、R7和R8。将6株羊肚菌菌株与亲本进行菌丝生长速度比较与出菇试验,选育出2株高产菌株R5和R8。 3、将以上选育出的菌株M40和M840作为供试菌株,进行栽培技术的研究。 (1)观察和记录冬暖棚和春暖棚1两处栽培地过程中空气和土壤温度变化,结合菌丝生长、原基形成、子实体的发育情况及产量统计,得出羊肚菌菌丝生长时最适气温为10℃~20℃,最适土壤温度为10℃~16℃,原基形成期对空气和土壤的温度要求分别为10℃~15℃和5℃~12℃,子实体生长发育较为适宜气温和地温分别为12℃~18℃和5℃~15℃。 (2)通过研究不同播种期、营养袋放置和撤袋时间、不同覆土材料和覆土厚度对羊肚菌出菇及产量影响,探究适合北方地区羊肚菌高产栽培技术,结果表明11月上旬为最佳播种期,菌丝长满土面时放置营养袋,放置35~45d后即可撤除。覆土材料中添加草炭最适比例为20%,最适草木灰添加比例为15%,最适豆粕有机肥和生物有机肥的比例均为200g/m2,最佳覆土厚度为3cm。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