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简论接受美学视野中的文艺解读
【6h】

简论接受美学视野中的文艺解读

代理获取

目录

原创性声明及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第一章接受美学概观

第一节接受美学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节接受美学与文艺解读

第二章接受美学视野中文艺解读的方式

第一节以文字为中介的文学解读方式

第二节以图像为中介的艺术解读方式

第三章对接受美学的历史反思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展开▼

摘要

接受美学是一个重要的美学的流派,继以作家、作品为中心的文艺研究理论之后,它将关注的目光集中于读者这一重要因素之上,开创了文艺研究的新一维因素。本文通过对接受美学理论地简要研究与阐发,开掘这一理论的现实价值,分析接受美学在文艺解读中的重要意义,以指导当代的创作与欣赏。 本文共分为三章。第一章简单地回顾一下接受美学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分析接受美学与文艺解读的关系。接受美学是在本文中心论的研究模式落入形式主义的、自我封闭的怪圈后所进行的突破。它推崇读者这一原来一直被忽略的因素,重视读者在文艺活动中的地位;注意研究读者的审美经验及其他基本条件;接受美学还十分关注文学史的研究,提出了接受的文学史观。接受美学对于读者的推崇,对读者审美经验的重视,与文艺解读中充分发挥读者主动性的追求是一致的,对读者的文艺解读起到了积极的指导意义。 第二章是本文的核心,重点分析接受美学视野中文艺解读的方式。围绕此问题,本文根据文艺解读中介的不同分别对文字解读与图像解读进行了探讨与分析。文字解读的方式是一种传统的接受手段,凭借文字手段,作家可以以显性或隐性的手段传达自己对于社会和生活的理解与认识,读者可以对作家与作品进行解读与接受。在阅读的过程中,读者的理解与作者的原意可能是相重合的,但在更多的情况下却往往是有着差距的。重合的情况可称之为“正解”,不相符的情况则称为“曲解”,或称“误读”。“误读”的现象在文学的解读中是常见的,而且也是我们积极提倡的。读者的理解与作者的原意不相符的情况的出现,其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如作品客观的多义性、读者主观经验的差异性、时代价值观的不同都可能导致“误读”现象的发生。这种对作品的“曲解”,可以完善与丰富作品的潜在信息和审美意蕴;增益作品的再生力,使作品的生命得以生生不息;完善与培育接受者的审美智能结构,因而是积极有益的。但同时,这种“误读”也很容易陷入到作品价值的虚无状态,事实上我们同样也不能捧除意义的相对确定值的存在。绝不可以任意超越文本提供的信息,漠视文本对接受者的制约,使阅读成为绝对自由的接受活动。图像解读的方式是随着科技的发展而产生的,它有着与文字解读截然不同的特点,影视艺术的特征主要是通过图像和音响来创造艺术形象,而文学艺术的特征主要是通过文学话语来进行形象描绘,两者审美特征的差异导致艺术表现方式的差异。这就促使影视导演在解读文学作品时,主要从文本的文学话语里寻找最富于影视艺术表现力的视觉、听觉内容,再通过神奇莫测的影视摄像镜头,对文学本文的审美意蕴进行图像性扫描和阐释,最终使图像映现出来的艺术内容具体明晰化。影视艺术的解读方式虽然具有文字解读无法匹敌的优势,但是这种方式也具有其致命的弱点。首先,由于影视艺术受图像性、直观性的表现手法的局限,使其在处理有些含蓄而内涵丰富的作品时,显得力不从心。其次,图像的直观性消解了文本中那些可以引起受众思考与想象的“空白”。这也是影视艺术在其发展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第三章是对接受美学的历史性反思。接受美学“偏向性”地从读者的视角来探讨文论体系内部各要素的关系,它对作家、作品以及社会环境等要素研究不够,尚未形成一个比较系统的学科型的理论框架。从总体上说,接受美学如同20世纪其他美学思潮一样,回避美的本质、艺术的本质等根本问题,而将重心放在艺术的具体接受过程特征和心理形态的揭示,同时接受美学的开山纲领,姚斯的《文学史作为向文学理论的挑战》尽管强调了文学活动总体性过程,但其具体论述中还是偏重于研究读者接受过程,而较少论及作品本文的形式和意义以及作家创造活动及其主导地位,给人一种忽略文学创作和作品本体研究的印象。当然,接受美学家们也意识到了这种局限并进行了改造和补充。鉴于接受美学的积极意义和局限,在运用接受美学对文学、美学现象、作品进行理解、诠释、接受时,决不能仅仅从读者这一维因素出发,而应辩证的、全面地、历史的、发展的去看待他们,只有这样才能较准确、较科学、较适应现实的去把握我们的客体对象。在文艺解读的过程中,我们也应全面、动态的去理解文艺作品。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