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颈部CT血管造影扫描技术优化及其在动脉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6h】

颈部CT血管造影扫描技术优化及其在动脉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原创性声明及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符号说明

前言

第一部分颈部CT血管造影扫描技术的优化研究

第二部分:颈部CT血管造影在动脉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附图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 探索优化颈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angiography,MSCTA)的扫描技术;分析MSCTA对颈部动脉病变的显示能力,评价颈部MSCTA的临床应用价值。 材料与方法: 一.病例资料:自2003年12月至2004年6月选择因其他疾病来我院行颈部强化CT的患者共180例,包括男96例,女84例,年龄30~75岁,平均53.4岁,体重40~71kg,平均65.2kg,研究优化颈部MSCTA的扫描技术;利用研究得到的扫描参数,于2004年6月~2006年2月对206例临床怀疑颈部动脉病变的病例进行弓上血管MSCTA检查,包括男121例,女85例,年龄12~78岁,平均51.2岁,其中2l例于一周前后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65例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17例行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contrast-enhanced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CE-MRA)检查。 二.增强扫描技术:应用西门子16层螺旋CT扫描机(SIEMENS SOMATOMSensation 16),检查前训练病人呼吸,并嘱其扫描时不做吞咽动作,以避免伪影。病人取仰卧位,扫描范围自外耳道水平至主动脉弓水平,扫描条件:管电压120KV,管电流120mA,采用探测器16×0.75mm。通过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射对比剂(欧乃派克350mgI/ml)90ml,扫描在病人平静呼吸状态下一次完成。研究优化颈部MSCTA的扫描技术分为四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选择40例,按扫描时间不同随机分为Bolus监测扫描(选肺动脉主干为Bolus点,触发的阈值为100Hu,延迟时间8s)、固定时间扫描(延迟时间18s)两组;第二阶段,选择40例固定时间扫描(延迟时间18s),再分别重建为0.75mm、1mm、2mm层厚,并由此分为三组;第三阶段:选择60例,按注射速率不同随机分为2.6ml/s、3ml/s、4ml/s三组;第四阶段:选择40例,按扫描方向不同随机分为自头侧向足侧扫描、自足侧向头侧扫描两组。 利用优化扫描技术研究得到的扫描参数,对怀疑颈部动脉病变的206例病例进行MSCTA检查。 三.图像处理:重建得到的薄层图像分别在SIEMENS Wizard VBlOB工作站与GE AW4.2工作站上进行后处理。首先应用横断面图像寻找病变,再根据病变的特点行2D、3D后处理,包括MIP、VR、MPR、CTVE等多种技术,以充分显示病变。 四.影像学评价方法: 1.横断面图像分别测量注射侧对侧的颈动脉、静脉,同侧锁骨下动脉、静脉增强后的CT值。 2.重建图像(MIP、VR)根据血管边缘和分支血管显示级别进行评分。 3.对颈动脉、椎动脉狭窄程度的判断采用 NASCET(North AmericanSymptomatic Carotid EndarterectomyTrial)标准。将动脉狭窄分为:轻度狭窄(≤29%)、中度狭窄(30%~69%)、重度狭窄(70%~99%)和血管闭塞(100%)。 五.统计学处理:由统计软件包SPSS11.0完成,以P<0.05作为有统计学意义标准。 结果: 1.Bolus监测扫描组、固定时间扫描组颈动脉的动脉强化峰值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 2.三组重建层厚0.75mm、1mm和2mm对颈动脉重建图像成像质量(血管边缘和分支血管显示级别)的影响与采用的后处理方法有关。无论从血管边缘还是从分支血管显示级别分析,应用MIP重建时,0.75mm层厚组、1mm层厚组显著优于2mm层厚组(P<0.05);0.75mm层厚组与1mm层厚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VR重建时,三组图像的成像质量均优,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 3.与2.6ml/s组相比,3ml/s组和4ml/s组颈动脉强化峰值升高明显;然而,颈静脉的回流随着注射速率增加也相应增加。 4.自头侧向足侧扫描组、自足侧向头侧扫描组的颈动脉强化峰值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前者颈根部静脉伪影较轻。 5.206例怀疑颈部动脉病变的病例中,显示和诊断动脉粥样硬化163例(其中有65例同时诊断椎动脉型颈椎病)、Takayasu动脉炎23例、颈动脉动脉瘤16例、大血管走行异常4例。其中,163例动脉粥样硬化病例共发现556处斑块,包括主动脉弓25处、颈动脉起始部48处、颈总动脉37处、颈动脉分叉部243处、颈内动脉65处、颈外动脉36处、椎动脉V1段15处、V2段7处、V3段5处、V4段75处。23例Takayasu动脉炎病例中,累及左侧颈动脉18例,所有颈动脉病变均发生于颈动脉分叉之前。65例椎动脉型颈椎病病例中,发现椎动脉局限性狭窄67处、受压及牵拉移37处、椎动脉纤细31例42支、走行异常39例50支。16例颈动脉动脉瘤,其病灶均显著强化,4例病灶内有血栓形成。4例大血管走行异常,MSCTA3D图像可以清楚显示血管发出部位、走行等。 6.21例接受MSCTA与DSA检查的患者中,CT示颈动脉/椎动脉狭窄43支、DSA示狭窄38支,CT与DSA诊断一致者35支、不一致者8支(P>0.05):65例接受MSCTA与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的患者中,CT示狭窄89处、多普勒超声示狭窄85处,CT与多普勒超声诊断一致者67处、不一致者22处(P<0.05):17例接受MSCTA与CE-MRA检查的患者中,CT示狭窄19处、CE-MRA示狭窄15处,CT与CE-MRA诊断一致者11处、不一致者8处(P>0.05)。 结论: 1.使用350mgI/ml造影剂时,在固定时间(通常选用延迟18s)扫描、采用3ml/s的注射速率自头侧向足侧扫描可获得较高的动脉强化峰值,且静脉伪影较小,在1mill重建层厚基础上可获得较高的重建图像成像质量。 2.MSCTA对于颈部动脉腔内信息的显示能力与DSA、CE-MRA相近,优于彩色多普勒超声。 3.MsCTA多种后处理技术与横断面图像的有机结合在颈部动脉病变的诊断中有非常重要的临床价值。

著录项

  • 作者

    张伟;

  •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

  • 授予单位 山东大学;
  • 学科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马祥兴;
  • 年度 2006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R445.3;
  • 关键词

    颈动脉; 椎动脉; 多层螺旋CT; CT血管成像;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