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论恐怖与恐怖艺术的审美接受
【6h】

论恐怖与恐怖艺术的审美接受

代理获取

目录

原创性声明及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导论

第一章恐怖艺术审美接受中的恐怖感

第二章恐怖与愉悦的多维关系

第三章从恐怖到愉悦——不同美学范畴中的恐怖

结论恐怖——审美经验的现代扩张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展开▼

摘要

针对恐怖艺术在中国悄然兴起,文艺美学研究者对此鲜有论及,却存在把恐怖直接当作美学范畴的现状,本文选取了恐怖艺术中发展最为成熟的恐怖电影为例,以中、西方相关研究为学术背景,本着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采取由具体到抽象的思路,通过分析恐怖电影审美接受中出现的恐怖与愉悦的悖论性关系,比较恐怖艺术的恐怖审美经验与其他类型审美经验的异同,从而达到对恐怖艺术的恐怖审美经验的把握。 在导论部分,本文针对国内研究现状,提出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对恐怖艺术、恐怖电影进行初步界定的基础上,解释以恐怖电影为例来分析问题的原因。通过分析国内外研究者对恐怖艺术审美接受的研究现状,提出目前研究存在的两大问题:一,研究的分裂论思路把恐怖艺术的审美经验切割成不同的独立运转的领域;二,学者们习惯把恐怖艺术的审美接受同悲剧作比、以现有美学概念来框范这种审美经验,见不出在新的文化历史背景下形成的审美经验的特殊性。鉴于此,本文把理论基点放在审美接受的情感本身,吸收当代心理学研究成果,认为情感既是认知的结果、又组织认知、促使行动,是一种动力机制。情感的产生既包括进化过程中本能反应的一面,又包含对具体情境的利害关系的衡量,有评价的成分,情感在从感觉到意识、从情绪状态到人格特质的多级水平上并存,以此为基础,确定了论文框架。 在第一章中,着重解决恐怖艺术如何让人产生恐怖感的问题。本章共分五节,第一节区分了在中国学界一直混淆的两个不同概念:“terror”与“horror”,指出在西方理论语境下,前者主要同不确定的事物有关,后者主要同可见的事物有关。本文认为在叙事性恐怖艺术的审美接受中,二者不能截然分开,由于恐怖电影的媒介特殊性,其审美接受中的恐怖感以“horror”为基础。 在此基础上,第二节中分析了恐怖电影激发的恐怖情感与现实、现实的恐怖的关系。恐怖电影激发恐怖情感的情境、关系、人物等是源于现实生活中激起恐怖情感的情境、关系、人物的,但不需要摹仿物质现实,而是可以变形、夸张、使之陌生化,建构类似于现实中的关系情境,激发恐怖情感。恐怖电影激发的恐怖情感既有同现实生活中的恐怖情感相似的地方,又存在不同。与现实中参与性的恐怖情感比较,它虽然也是生理心理的直接、强烈的反应,但一般不会直接付诸于可见的行动去摆脱、回避这种情境;与现实中非参与性的恐怖情感相比,它往往比现实中非参与性的恐怖情感更为清晰、尖锐;现实生活中人们的恐怖感受限于具体生活情境,并且人们往往主动避免日常生活中能够激发恐怖感的刺激源,恐怖电影以其独特的摄影机镜头,结合科技,在安全的环境中,呈现给观赏者超出日常生活体验的更为丰富的恐怖情感。 第三节探讨了激发恐怖情感的不同原因。作为进入社会化进程的情绪流,激发这种情感的情境、关系不但同我们的肉体生存有关,还同人类在这个社会上的精神生存有关。暴力、不和谐、突然的声响等能激发人们的出于保护肉体生存本能的恐怖情绪,人们在具体社会中的精神生存同其身份认同密切相关,威胁人们社会认同的不同层面的情境、关系、事物等都能激发恐怖情感。 第四节讨论了在精神层面上激发人们恐怖情感的不同方面。本节主要吸收了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的区分以及克里斯蒂瓦的卑贱概念,对恐怖电影如何在社会文化层面上根据现实情境、关系激发恐怖情感作了探讨。 第五节探讨了恐怖情感同意识形态的关系问题。由于情感的评价性质,恐怖情感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内涵,以市场为导向的恐怖电影总是力求同主流意识形态保持一致,运用一些被主流意识形态评价为恐怖的情境、关系等来激发恐怖,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影响欣赏者的意识形态;这种以市场为导向的恐怖电影存在压抑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可能。不以市场为导向的恐怖电影往往具有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很强的批判性。总的来说,在一个具体文本当中,其恐怖情感的意识形态内涵总是特殊的、较稳定的、同具体社会文化情境相关的。 第二章主要从恐怖电影审美接受的认知层面和交流、评价层面分析了恐怖情感和愉悦的多维关系。论者首先吸收尧斯的观点,对审美愉悦作了界定,认为审美愉悦是一种可以同第三者交流的愉悦,而非个体特殊的愉快。在审美活动中,审美愉悦既包括认知内容本身的愉悦情感,又包含认知、评价行为本身的愉悦情感。本章共分三节,第一节着重从恐怖电影审美接受的认知层面分析恐怖与愉悦的关系,在恐怖电影的审美接受的认知层面,恐怖情感本身既是认知结果,又是认知动力,恐怖情感本身带有强烈的好奇成分,是认知不足的表现,认知不足的满足给我们带来愉悦。恐怖电影对恐怖情感的唤醒、激发使审美主体一直处于认知不足的状态,对认知不足的满足推动审美主体进行进一步认知。而进一步认知的结果往往是恐怖的再度唤醒和激发,从而认知不足的满足所带来的愉悦和恐怖情感出现重合。在恐怖电影的审美接受过程中,由于恐怖电影媒介的特殊性,它通过具体的影像和声音效果,通过电影摄影机镜头的引导,能直接打动欣赏者的生理和心理。这使我们对恐怖电影的感知犹如“身临其境”。当恐怖感太强烈的时候,就会造成电影与现实之间的某种混淆,这时,审美主体就会通过一些可观察的行为,重获审美距离。恐怖感对审美距离的挑战使审美主体在重获审美距离的过程中达到对恐怖情感的象征性克服。恐怖情感的象征性克服增加审美难度,强化审美主体的愉悦。但是恐怖感过于强烈,会使审美主体无法重获审美距离,导致审美活动失败。 第二节基于情感的评价特点,从愉悦与压抑的无意识的恢复、愉悦与科技理性规范、愉悦与卑贱之物的卑贱化、愉悦与科技理性、愉悦与意识形态等角度探讨了恐怖电影审美接受中获得愉悦的多元路径及恐怖与愉悦的多维关系。论者认为,进入审美经验的审美主体总是以审美先验来理解、感知审美对象,因此审美主体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和把握、审美主体的文化观、价值观等等就构成了审美的先验结构,在审美接受中,存在两类愉悦,一类是人们认知评价的内容本身是愉悦的,另一类是认知的内容并不愉悦,但人们认知评价的行为是愉悦的。由此出发,可以看到,在恐怖电影欣赏活动中,当审美主体依凭自己或隐或显的价值观来评价审美对象时,会出现不同层面的愉悦。在人的无意识层面,对压抑的原始欲望的象征性恢复会带来愉悦。在科技理性规范层面,对科技理性之局限的确证会给审美主体带来愉悦。在个体认同层面,把阻碍个体认同的事物卑贱化也会使给审美主体带来愉悦。在意识形态层面,由于当代社会公共领域的发展,不同的社会共同体持有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因而会基于不同的审美先验结构、从恐怖电影中获得不同的愉悦。 第三节分析了恐怖电影的审美经验同社会心理的关系。论者认为,科技理性的发展在一段时期造成了人们对理性的自信、乐观态度,与此相应的是崇高审美经验。但是,伴随着科技理性的发展,人们的恐惧逐渐世俗化,从而使人们在遇到危险时不能再归之于某种更高的精神实体。这促使人们一方面以理性来解释外在社会、自然界的不确定的因素,另一方面以理性来解释人自身的非理性的、不确定的因素。随着知识的增加,人们生活中的不确定性因素也在增加,导致了人们恐惧感的增长。20世纪80年代后人的性解放神话被打破,社会进入了对科技理性和非理性的全面反思期,安全慢慢成为西方社会的主导价值观,这种主导价值观使人们在思考问题时首先关注的是不确定性因素。由不确定性因素导致的恐惧感战胜了科技理性带来的自信、乐观态度,成为当代西方社会心理的最重要的构成因素。这种不断增长的恐惧感使以激发唤醒恐怖情感为首要诉求的恐怖电影在20世纪70年代进入西方的主流文化领域,成为恐怖审美经验的社会心理基础。 第三章通过比较恐怖艺术的恐怖审美经验与悲剧、崇高、怪诞、丑等不同审美范畴中的恐怖感的来源、审美价值的异同,认为只有在恐怖艺术的恐怖审美经验中才获得独立的地位。本章共分四节,第一节探讨了恐怖艺术审美经验与悲剧审美经验的异同。与悲剧相比,恐怖艺术也通过人的不幸和苦难激发我们的恐怖感,但前者中的不幸和苦难往往是有价值的、必然的、是主人公主动选择的结果,后者的不幸和苦难往往是无价值、偶然的,悲剧中血腥的情节和场面是节制的、象征性的,恐怖艺术中的血腥、残暴的场面是必不可少的;悲剧唤醒的恐怖情感主要是恐惧,后者是恶心、恐惧和焦虑;悲剧唤醒的恐惧感伴随着怜悯,后者唤醒的恐惧感不必然伴随怜悯。从恐怖感与愉悦的关系看,悲剧审美经验中的恐惧感一般不是审美认知的主要推动力,后者恐怖感是审美认知的动力和结果;在交流层面,悲剧激发的恐惧情感确保人们形成对更高价值(生命力、道德理性、永恒正义、历史先进力量)的审美观照,后者的恐怖感一般不形成对更高的价值的审美观照。 第二节探讨了恐怖艺术的恐怖审美经验与崇高经验的异同。两种审美经验都需要安全距离,都存在对恐怖的事物的象征性克服。二者不同之处在于,崇高感可以源自于纯粹的形式,因而不必然包含恐惧感;令人恶心、厌恶的事物一般不能被感受为崇高,因而一般没有恶心感。而恐怖艺术的恐怖是其质的规定性;其恐怖感往往来自于令人厌恶、恶心的事物,恐怖感中一般含强烈的恶心感。从愉悦的内容看,崇高的愉悦来自于精神层面,表现为精神受挫后的张扬与肉体的取消,是精神的愉悦与肉体的断裂模式。恐怖审美经验是肉体的和精神的双重、分裂式的愉悦;崇高中的恐怖感激发理性生命力,恐怖艺术中的恐怖主要完成对自我、社会脆弱性的认知。 第三节分析了恐怖艺术的恐怖审美经验与怪诞审美经验的异同。二者都必然包含着恐怖感;恐怖感都包含厌恶、焦虑、恐惧等情绪;怪诞在结构上的极端反常化、极端丑恶化、极端超现实化等也经常运用在恐怖艺术中。不同之处在于,怪诞的艺术作品呈现给接受者一个统一的世界,恐怖文艺作品呈现给接受者一个分裂的世界;引起怪诞感的事物总是既丑恶又滑稽,怪诞感是恐怖与可笑的结合,而恐怖艺术的恐怖感不必然同时让人笑。 第四节探讨了恐怖艺术审美经验与丑的审美经验的异同。恐怖艺术中令人感到恐怖的对象必然是丑的对象,但丑的对象却不一定令人恐惧,丑由于给人的威胁程度不同,而引起的情绪波动程度的不同,其范围跨越厌烦、恶心、滑稽、恐怖等情感。恐怖艺术中丑的对象因为象征着对人的生存的极端危险性,往往被感受为令人极端恐怖、恶心的;恐怖艺术中丑的形象往往是现实生活中的丑的极端变形和夸张,表现违反社会规范、理性规范的极端行为。从审美愉悦来看,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审美经验中具有极其不同的审美价值,在古代,丑无独立的价值,在近代,崇高中丑的因素是能激起精神斗争的丑,其愉悦在于与丑的斗争中体验到的更高精神力量。到了现代,丑成了一个独立的审美范畴,出现了表现丑的现代艺术,它主要有两种审美反应模式,其一是崇高的肉体和精神的断裂模式,其二是从丑的对象直接获得愉悦,又可细分为两种模式,一种是丑的直接张扬,另一种是肉体愉悦与精神愉悦的分裂模式。作为大众文化的恐怖艺术的恐怖审美经验就属此类。 总的来说,进入审美领域的恐怖的对象逐渐扩展,由令人恐惧的自然界慢慢扩展到令人恐惧的社会关系、人造之物、人自身的阴暗面、叙事中的不和谐部分等;恐怖感愈益丰富,由主要是恐惧的情感扩展为恶心、恐惧、焦虑等情绪;美学家对令人恐怖的事物如何产生愉悦回答也慢慢由恐怖感间接激发理性、想象力扩展为恐怖感就是愉悦感,把恐怖作为一种独立的审美经验看待。恐怖在现代社会成为一种独立的审美经验是审美经验的超越性逻辑发展的结果。 结论部分粗线条勾勒了恐怖作为独立的审美经验的历史,分析了它的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特征,论者认为恐怖艺术是大众文化领域少有的对社会文化具有批判性、颠覆性色彩的艺术类型;恐怖审美经验可以提高人们对社会、人自身、自然界的危险性的认知和感受力,宣泄人们处于日益安全却又日益充满危险的状态所导致的焦虑、恐惧感,促使人们反思人自身、社会的局限性,缓解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压力,在日常生活日益审美化、对优美的愉悦日益庸常化的消费社会中,具有解除人们审美疲劳状态的特殊功能。但是由于恐怖艺术的极端性、夸张性,对大部分恐怖艺术的欣赏需要建立在对现实与虚构的理性区分上,对于还未成熟建构起唯物主义世界观的人们来说,可能会起到宣扬迷信的作用,也容易增长处于社会认同艰难时期的青少年对社会的不适应与反抗情绪。 本文区分了国内理论界混淆的两个恐怖的不同概念;以情感为理论基点研究恐怖艺术审美接受中恐怖与愉悦的关系,避免了西方学界考察恐怖艺术的审美接受的分裂论思路,完善了对这一问题的理论探讨;把恐怖艺术审美经验同美学史上具有恐怖感的审美经验进行比较,分析它与其他审美经验的相同之处与特殊之处,克服了国内外学者以现有美学范畴框范恐怖审美经验的不足;从现代社浍中科技理性的过分发达导致社会心理的变化、当代社会日常生活审美化导致的审美疲劳的角度来解释恐怖审美经验的出现和扩张,探讨了作为大众文化的恐怖艺术及恐怖审美经验对社会文化的批判性功能及负面影响。对于客观看待恐怖审美经验这一历史现象具有一定理论价值和意义。 基于论文框架的考虑和个人能力两方面的原因,虽然论者从理论层面分析了恐怖电影为代表的恐怖艺术的审美接受与特定社会文化心理之间的密切关系,但是对我国特定社会文化心理与恐怖艺术、恐怖电影的生产、接受的复杂状况的考察较为薄弱,有待今后作更具体的研究。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