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上世纪之交中国乡土基督教民群体信仰状态的研究——以华北地区为中心的考察
【6h】

上世纪之交中国乡土基督教民群体信仰状态的研究——以华北地区为中心的考察

代理获取

目录

原创性声明及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前 言

第一部分教民——中国近代特殊政治、文化、社会边缘性群体的形成

第二部分教民的皈依——历史动机的简析和新的信仰状态的初步展现

第三部分非社会常态下教民信仰状态的展现——时代、情境与信仰的相互回应

结 语

附录

致 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展开▼

摘要

本文主要是就上世纪之交,即庚子闹教打教风潮时期,中国华北乡土基督教民群体的整体信仰状态作一浅显的勾勒和疏理,再现中国乡村基层教民群体别具一格的宗教意识和信仰特色,及其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浓厚的文化心理,从而来说明中西文化之间的一种交互式的复杂的交流范式。 教民群体是在中国近代社会结构内部衍生出来的一个群体,它具有特殊政治、文化色彩和社会边缘性。它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的畸形物,他们因为特殊的信仰和行为,特殊的身份认同而成为一具有人际边缘性格的所谓的“异类”。这种边缘性和特殊性也使得他们的信仰状态表现出来了复杂性和特殊性。 乡土教民走向耶稣基督的皈依过程是复杂多样的,其皈依动机异彩纷呈,斑驳陆离。中国乡里社会传统民间文化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深深的折射在他们信教的动因轨迹中,编织成了一幅复杂的皈依动机和皈依类型的丰富图景,从而也初步展现了他们新的信仰状态。重实用和功利的传统文化心理最具有代表性,尤其在内忧外患极其严重的晚清社会里。世俗功利,宗教功利,还有两种或多种功利目的相交织的皈依,家庭传统影响下的皈依,教理思索渐进性的皈依,渴求来世灵魂升天堂的皈依,突发式的皈依,贞女观念号召和影响下的皈依,为赎却今生所犯之罪孽的皈依等等,纷繁复杂。从其走向耶稣和教堂的动机,也可窥探其内心意识、价值取向和文化心理,表现在他们的生活实践和人生际遇中的历史行为就更多样化了。 特殊的历史情境,为如实再现他们的所谓的宗教信仰和宗教行为实践提供了绝好的历史契机和展现的舞台。非理智的打教闹教狂潮的掀起,社会陷入了非常态状态。乡土教民群体成为一切矛盾和打击的首当其冲的靶子,面临着极端恶劣的社会情境,他们将作何打算,又将何去何从,特殊的历史时代和情境对他们的宗教信仰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和考验,此时的信仰又将对时代和处境做出何种回应?信仰与时代开始了历史的对话和交流,从而表现出了多种信仰状态和信仰行为。自始至终坚守基督信仰,慨然“致命”;迷恋于宗教神迹的崇拜和对神功无限扩大的狂热;执着于世俗利益的永恒不懈地追求;念念不能忘却和割舍的传统家族血亲的乡土文化观念;果报观影响下的纷纷为主献身的行为实践;爱教与爱家、爱国意识上的一致和实践上的矛盾的两难选择等等极为复杂的信仰状态和信仰行为,为我们尽可能的还原其真实的宗教信仰的内心世界提供了历史的依据。通过对其复杂信仰状态和行为的层次剥离,不难发现其背后所隐藏的浓浓的本土文化底蕴和特色。 通过这一具有特殊性和边缘性群体的历史形成,复杂皈依动机的历史简析,极端情境下独特的宗教信仰意识、状态和行为模式等等问题的探讨,以期尽力去探索并努力接近乡土教民群体的真实的信仰世界和文化意识心理,从而再现乡土教民群体特殊的宗教信仰、独特的宗教意识及文化心理,来重新认识这一特殊历史群体。在他们的信仰世界和内心深处以及行为实践的背后,自始至终都跳动着本土民族文化的心律和鲜活的脉搏,具有浓厚的本土文化的底蕴和色彩,形成了独特的乡土文化信仰观。所以甚至可以这样说,对于乡村基督教徒来说,基督教也只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人们生活的全部。参加教徒间的聚会和基督教仪式时表现了他们作为基督教徒的一面,在乡村的日常生活中,他们仍然坚持着乡村社会传统的规则。在基督宗教色彩的圣衣的背后,是传统乡土文化的浓重的韵味与内涵。这也充分说明了基督主义与中国传统乡土文化之间的一种复杂的置换、新旧的交错离合、中西的种种调适的互动过程。也为我们提供了探讨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之间的一种交互式的交流范式,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