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的中国传统社会历史理论
【6h】

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的中国传统社会历史理论

代理获取

目录

原创性声明及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前言

第一章:人类社会存在基础的深入解析:强本节用,先富后教

第一节:对经济决定作用的认识:“仓廪实而知礼节”

第二节:道德与功利的关系:“义以生利,利以丰民”

第二章:社会活动主体的创造性揭示:人为神主,民贵君轻

第一节:肯定人的主观能动性:“制天命而用之”

第二节:强调人民的历史主体作用:“民惟邦本”

第三章:历史演进规律的不懈寻觅:治乱有数,势中见理

第一节:对社会发展必然性的认识:“物之合并,必有数存乎其间”

第二节:对把握历史规律性的自觉:“在势之必然处见理”

第四章:社会发展变革的充分肯定:善言古者,有节于今

第一节:对历史进化的肯定:“百王之道,后王是也”

第二节:对变古易常的赞颂:“革之时义大矣哉”

第五章:人类理想王国的永恒追求: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第一节:大同蓝图的初步构建:从“爰得乐土”到“讲信修睦”

第二节:大同理想的不断深化:从“太初”“至德”到“民胞物与”

第三节:近代大同的的智慧之光:从“耕者有其田”到“三民主义”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展开▼

摘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一次大革命,它使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达到了统一,同时也使人类关于社会的历史理论真正成为科学。马克思主义传到中国之前,中国并没有形成真正系统的、科学的社会历史观。但中国的思想家、哲学家和历史学家们也进行过一些积极的探究,这其中有“今胜于古”、“因时变革”的历史进化观点;有用经济因素来说明道德与礼仪等问题的“义利之辨”;也有“人为神主”、“民为国本”、“吏为民役”等关于人民创造历史的创造性揭示;还有对历史演进规律“理”、“势”、“数”关系的辩证论述和对寄予了人类理想的“大同社会”的永恒追求等等。 中国古代的哲学家们在对社会历史变迁的考察中,不仅体现出把前后相继的历史现象贯通起来的明显意向,而且力图把握贯穿于变化无常的历史现象背后的恒常的东西。虽然这些先进思想与科学的理论体系相比还有相当的距离,但我们也可以把它们看作是原始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萌芽。人类认识发展的继承性和哲学传统的绵延性,决定了今天和未来哲学的发展必须是对传统哲学的继承。站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高度,研究和梳理中国古代哲学家和思想家们对社会存在和历史变迁的思想基础、社会历史的主体力量、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和理想社会的追求等社会历史观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传统哲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用中国传统哲学中关于社会历史理论的积极合理的内容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题中应有之义。

著录项

  • 作者

    董艺;

  •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

  • 授予单位 山东大学;
  • 学科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孙熙国;
  • 年度 2007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唯物主义;
  • 关键词

    唯物史观; 中国传统哲学; 社会历史;

  • 入库时间 2022-08-17 11:03:04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