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J.D.塞林格作品中的佛教因素
【6h】

J.D.塞林格作品中的佛教因素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Introduction

Chapter 1 Existence of Pervasive Suffering

1.1 Dukkha and Tanha

1.2 Suffering and Its Cause in Salinger's Works

1.3 Modernized Suffering of Buddha

Chapter 2 the Approach to Enlightenment

2.1 End of Suffering and the Eightfold Path

2.2 The End of Their Suffering

2.3 Frnnny's Pursuit of Enlightenment

Chapter 3 Buddha-like Figures and Their Teachings

3.1 Reincarnation

3.2 Anatta

3.3 Buddha Nature

Conclusion

Bibliography

Acknowledgements

展开▼

摘要

佛教由释迦牟尼初创于印度,自此之后历经数次变革,后传入中国,得以发扬光大,并相继传入日本、东南亚等地,所到之处,佛教对当地的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佛教的义理主要包括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从一个角度阐释了人生痛苦的存在、原因、消亡以及消亡的道路。至19世纪,佛教传入欧美,并开始影响西方文化。到20世纪,佛教对美国文化的影响逐渐深入了起来,美国这一时期的著名作家如加里·施耐德、杰克·凯鲁亚克等的作品和哲学思想都深受佛教影响。 杰罗姆·戴维德·塞林格是美国二十世纪中期的重要作家,自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塞林格与佛教的接触逐渐地多了起来。在他的《麦田里的守望者》大获成功之后,他选择了居住在新罕布什尔州的乡间,过起了隐居生活。同时佛教的影响也在他的生活和作品中得到了越来越明显的体现。其作品结构松散,注重对片断时间的着重叙述,风格独特;塞林格在其作品中成功地刻画了年轻一代的心理苦闷,取得了几代读者的共鸣。 国外研究者对塞林格与佛教的关系研究得比较多,比如Gerald Rosen著有Zen in the Art of J.D.Salinger,对塞林格作品中的禅,尤其是《麦田里的守望者》一书中的佛教的影响作了深入的剖析。但是国外的研究往往局限于或侧重于一两部作品,往往对于塞林格的作品中的佛教论述得不够全面。尽管塞林格在美国的名声很大,对年轻人的影响也是其他作家无可比拟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国内直到80年代才开始翻译和介绍塞林格的作品。并且到现在为止,也仅有几部作品有中文译本。所以对塞林格的研究起步比较晚,对其研究也比较少,尤其是对于其作品中的佛教因素,更是很少有人触及。 正确的解读佛教对塞林格的影响,对于理解其作品中体现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正确理解其作品的深刻寓意,理解塞林格本人及其创作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重点从佛教的四圣谛以及其他一些佛教理念对在塞林格作品中的体现进行分析,力求全面研究佛教对塞林格作品的影响。 首先,佛教的四圣谛中的苦谛与集谛是指,人生是苦难的,苦难分为身体层面上的和精神层面上的。人的苦难是有根源的,是由人类无穷无尽的私欲,不愿意去接受世界的变化引起的。塞林格在其作品中将磨难与痛苦在其作品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格拉斯家族故事中的西摩小的时候是一个神童,但是成年之后却遇到了塞林格没有在作品中言明的苦难。西摩在战争中受到了身体上的伤害,在精神上又无法与他周围的人形成充分的沟通,无法使自己适应自己与周围环境的变化,最终导致自杀,这是佛教的集谛的体现。塞林格有关格拉斯家族的其他作品中也充满了对于人生的苦难的描写。人生解脱之前的苦难在《麦田里的守望者》一文中体现的最明显。霍尔顿·考菲尔德自从离开学校,就开始了一段苦难的流浪。这种苦难不仅体现在他身体上受的折磨上,同时也体现在他在感情上的纠缠,以及对家人的复杂感情上。由于霍尔顿一直不愿意面对这个世界的变化,从而妄想保持童年的世界,因此理想与现实世界的偏差一直让他耿耿于怀,最终霍尔顿能够放弃自己的固执而接受世界的变化,得到解脱。这个故事与释迦牟尼寻求精神解脱的故事具有同样的故事框架,在某种程度上霍尔顿的经历也与释迦牟尼有相似之处。塞林格的这部小说是对两个短篇小说的改写,通过加入佛教的思想,塞林格将两个意义不明确的短篇改造成寓意深刻的、影响几代人成长的经典文学著作。 其次,佛教四圣谛的后二谛是指人类的苦难是有结束的,以及结束苦难的方式只有通过八正道,通过正确的言行和才能达到。在塞林格笔下,弗兰尼一直在追求精神上的解脱。在故事开始的时候,塞林格将弗兰尼塑造成与她物质主义的男友处处不同的角色,并且对于通过祈祷的方式来追求内心的平静产生了兴趣(与佛教净土宗的修行方式类似)。在故事《弗兰尼》结束的时候,她已经在身体力行这种修行了。但是到了《卓伊》,弗兰尼却遇到了更大的精神危机。通过努力,卓伊使弗兰尼明白,她最大的问题是不能够明白欲望是导致她精神痛苦的根本原因,而超脱才是获得精神上解脱的唯一的途径。通过说服弗兰尼放弃自己对于周围的人的苛责,放弃自己对于世界的偏颇的看法,卓伊最终能够让他的妹妹恢复平静。塞林格也成功地将弗兰尼兄妹的经历与佛教的灭谛与道谛结合在一起。 再次,在塞林格笔下,几个似佛的智慧主角也经常引用很多的佛教的概念。比如,塞林格在作品中多次提到轮回与重生,并且恰恰由于对轮回的深刻理解,才使得特迪和西摩等人对死亡的时候能够从容面对。塞林格作品中的另一个重要的理念是空。特迪曾经有过一段对于所有存在皆是空的冥想。正因为一切皆空,所以引伸出当前的事物才是最重要的,相比于现在,过去和未来都无足轻重。塞林格的多部作品都集中描写现在,或者一小段短暂的时间,而对过去和未来少有触及。佛性是佛教的特殊理念,认为一切人和物皆有成为佛的可能。特迪和卓伊都认识到所有人皆有佛性。并用此来修正自己对于世界的看法。塞林格通过这些任务完成了对一些重要的佛教概念的传达。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在塞林格的作品中,佛教的影响处处可见。首先,佛教决定了某些故事的结构。出于对释迦牟尼觉醒的故事架构的模仿,霍尔顿也是在经历了种种的苦难之后才能够觉悟。而弗兰尼对解脱的追求必须经过对佛教理念的正确理解之后才能达到。其次,塞林格笔下的很多人物的塑造都受到了佛教的影响。年轻时的西摩,特迪等,都是作为佛的化身而存在的。霍尔顿也是作为求解脱过程中的释迦牟尼的一个镜像而存在的。再次,佛教的义理和概念也经常成为塞林格作品中人物谈论的话题和人物解脱的途径。总之,佛教对于塞林格的作品的影响是全面的,深入的,甚至可以说是决定性的。佛教思想成为塞林格作品背后的理论支撑,并将塞林格作品的精神意义得以提升,人物塑造得以更加生动,并因此提升了作品的影响力。因此,对于佛教义理的详细研究与了解对于正确的理解塞林格的作品至关重要。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