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外伤性进展性脑内血肿形成的临床监测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6h】

外伤性进展性脑内血肿形成的临床监测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论文说明:符号说明

声明

前 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图表

参考文献

外伤性颅内血肿的诊疗进展

致谢

展开▼

摘要

背景和目的:外伤性进展性脑内血肿(progressive traumatic intracerebral hematoma,PTICH)作为颅脑损伤后进展性出血性损伤的一种类型越来越受到临床神经外科医师的关注。区别于外伤性迟发性脑内血肿(delayed traumatic intracerebral hematoma,DTICFI),PTICH是指头部外伤后首次CT扫描证实脑内血肿已存在,经过一段时间后血肿体积逐渐增大。在临床工作中,PTICH与DTICH均为常见,但关于PTICH的临床监测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鲜有报道。由于此类血肿入院时均采取保守治疗且其形成较DTICH为早,大部分PTICH形成后需要手术治疗,而且部分患者PTICH形成后临床症状及神经系统体征改变不明显,如果不能早期明确诊断,就可能导致永久性神经功能损害,对患者的预后造成不良影响。因此PTICH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的分析,入院后临床监测、早期诊断以及正确处理对改善此类患者的预后非常重要。本文将着力于此类颅脑损伤的相关因素分析。 材料和方法:回顾分析了73例外伤性脑内血肿患者入院时由于血肿量小、占位效应不明显而采取保守治疗,其中27例(36.9%)发展为PTICH。所有病人在入院时和伤后24小时内进行首次头颅CT扫描。入院后监测患者生命体征、GCS评分变化、神经系统症状及体征并给于动态CT扫描观察脑内血肿的变化。分别记录伤后至首次CT扫描、第一次复查CT与首次CT扫描的时间间隔。入院时根据首次CT扫描测定脑内血肿量、血肿部位、是否合并其他类型血肿、中线结构偏移情况。记录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激酶时间,出血时间,凝血时间,血小板计数,GCS昏迷等级。随访6个月记录其GOS预后评分。 研究结果:GCS评分在8分以下,9-12分,13-15分患者,其发生PTICH的几率分别为75%,52.9%和20.4%。多发脑内血肿患者出现扩大的几率为43.6%,高于单发患者(16.7%)[Fisher's exact results P=0.032]。大部分PTICH的患者首次头颅CT扫描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中线结构偏移;相当一部分患者存在凝血机制障碍。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GCS、中线偏移度和凝血机制障碍是PTICH形成的重要相关因素。进展性脑内血肿均于伤后12小时内形成。 结论:PTICH的形成相当常见,且多数形成于伤后早期。这种情况在GCS分值较低,合并其他类型血肿,伴有凝血机制障碍以及中线偏移患者中常见。

著录项

  • 作者

    杨涛;

  •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

  • 授予单位 山东大学;
  • 学科 神经外科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姜勇;
  • 年度 2008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R651.15;
  • 关键词

    脑内血肿; 临床监测; 危险分析; 颅脑损伤;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