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与土地产权重构探析
【6h】

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与土地产权重构探析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前言

第一章制度变迁与我国农地制度的演进

第一节制度与制度变迁

第二节我国农地制度的历史演进

一、50年代初期的第一次农村土地变革

二、50年代中后期的第二次农村土地变革

三、70年代末开始的第三次土地制度变革

第三节、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原因及变化方向

一、潜在的经济利益是我国土地制度变迁的根本动力

二、路径依赖限制我国土地制度变革的选择集

三、意识形态的意向性决定我国土地制度改革的方向

第二章家庭承包责任制度的局限性

第一节农地所有权主体不清,产权实践多悖论

一、农村土地产权的法律表述

二、我国集体所有土地产权实践的悖论

第二节、农民利益得不到保障

一、农地利用管理限制了农地的收益

二、国家征地转移大量农地收益

第三节现有产权制度不利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一、农业现代化含义与特征

二、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战略选择

三、我国农地产权制度限制科学技术的应用与推广

四、现有农地产权加大了农村经济的组织成本

第三章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重新变革

第一节重构我国农村土地产权

一、实行农村土地单一国家所有制

二、农户永包农村土地,强化承包权的物权要求

三、保障农民的土地收益分配权

四、削弱乡镇无所不包的管理权

第二节完善我国农村土地市场

一、建立土地流转机制的必要性

二、制约我国农地流转的原因

三、土地流转制度建立中的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距离上世纪70年代末,在我国发生了的以农村土地家庭为核心的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村改革已经过去30年了。30年来,我国农村经济从产品短缺、温饱问题普遍得不到解决的状况转变到农业连年丰收,农产品达到自给自足,这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一个辉煌时代。 但事物的发展总不是一帆风顺的。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我国农业进入一个新的徘徊期,农产品价格与农民收入增幅都达到最低点,我国农村长期积累的一系列问题充分暴露出来,形成一般被称为的“三农”问题。很多学者致力于我国农业问题的研究,并积极利用西方现代经济学的理论给予思考。产权学派、新制度学派以及新历史学派的观点在研究我国农村问题时得到广泛的关注与引用。 本文也同很多其他文献资料所显示的那样,在充分运用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上,从制度的角度,对我国农村土地——这一特殊的生产资源的配置以及使用效率进行分析。把文章的重点放在影响资源配置与效率的制度分析上,并深刻认识制度对于资源效率的影响和影响制度本身的一些重要因素,积极探索制度变迁的原因以及变迁的方向,以期待能为我国农村的进一步改革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全文大致分为两大部分。在第一部分中,主要通过对现代西方经济学,主要是新制度学派、新历史学派和产权学派的基本理论与思想的阐述,并结合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演进历史,分析制度变迁的原因以及影响制度变迁的因素。追求潜在的经济利益是制度发生变迁的主要原因,但制度变迁是否能最终实现,还需要考虑制度变迁的成本与收益。同时,制度变迁还受到制度惯性(也就是制度的路径依赖)以及集体意识(特别居于统治地位的阶层的意识)的制约。第二部分内容从分析我国现行的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局限性开始,指出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我国加入WTO后,农业生产的国际化竞争的加强,以及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日益深入,对农业生产的组织方式带来了新的要求。土地家庭承包的产权制度难以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具体表现在实践过程中法律关系的混乱,农民的利益得不到保障,以及不利于我国现代化农业的进一步发展。针对这样一种现实状况,在重构我国农村土地产权中,主要从两个方面阐述了如何重构我国农村土地产权的。一是理清我国农村土地的法律关系,提出强化承包权的物权要求,保障农民土地的收益权;二是从如何加强农村土地的流转的角度,分析目前限制我国土地流转的一些重要因素,如何破解农村土地流转的困难,并对此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本文运用西方现代经济学的一些基本思想与方法,研究我国土地制度问题,具有一定的理论和方法上的创新。以更开阔的视野提出我国土地制度改革的目标模式与基本框架,即以完善农村土地制度为核心,强化土地承包权的物权要求,加强农村社会的、经济的合作组织建设,不断完善农村土地的有序流转,推进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