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问题、理解与真理——一种加达默尔式的解读
【6h】

问题、理解与真理——一种加达默尔式的解读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导 言

一、何谓诠释学的问题概念

(一)“问题”概念的含义

(二)“问题”的分类及其本质

二、问题与理解和解释

(一)前见的批判性任务

(二)“你”的引入

(三)问题与“你”的关系

(四)问题在诠释学中的优先性

三、 问题与真理

(一)真理在于解蔽

(二)问题——在通向理解之真的入口

四、 意义与批判

(一)善良意志:戴维森的好意原则与德里达的批评

(二)提问——作为本体论诠释学的方法论

(三)局限性

结语

参考文献

后 记

展开▼

摘要

问题概念是加达默尔诠释学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范畴,在《真理与方法》的目录中伽达默尔便预先以“问题在诠释学中的优先性”这一标题向他的读者标识了出来。 加达默尔认为“问题并不是那种能够呈现自身并因而可以从其意义起源处获取其回答模式的真正问题,而是我们只能丢掉不管和只能用辩证法加以处理的意见抉择。”在这一理解的基础之上,他进而区分了几种错误的问题,它们分别是:“虚假问题”、“空间题”、和“歪曲问题”。在他看来,问题的本质即开放性,然而问题的开放性并不是无边无际的,它还需要规定自己的基本向度。在伽达默尔看来,只有那种既满足开放性,同时又兼具方向性的问题才可以称之为“真问题”。 问题在诠释学中的一个重要的作用在于他使诠释学经验成为了可能,对此,伽达默尔写道“在所有经验里都预先设定了问题的结构。如果没有问题被提出来,我们是不能有经验的”。 问题的功能具体地表现为:在读者一方,读者通过向文本提出问题,使的那些阻碍理解的非生产性的前见能够暂时不发生作用-即一种悬置,进而使的错误的前见在与文本的接触过程中被区分出来,从而最终达到让文本按照其本来的样子向我们显现的目的。在文本一方,经过提问这一过程-文本被看作是对读者那里所提出问题做出的回答-文本真正成为了能与我们交谈的伙伴。与此同时,读者的角色也从传统意义上的认识主体转而变成了提出问题并期待回答的“听众”。由此,在读者与文本的交往过程中因为有了问与答的基本结构,从而使的诠释学经验所要求的对话真正得以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说,问题具有对诠释学经验的优先性。 在问题与真理的关系上,伽达默尔认为“真理就是去蔽(Unverborgenheit)让去蔽呈现出来,也就是显现(Offenbarmachen),”问题抑或说提问正是扮演了去蔽的角色。这是因为提问使得读者将自己的前见看作是有问题的,因此在他与文本对话中他就必须首先悬置起自己的这些前见-暂时不让他们发生作用,这从而为在对话中真正暴露那些错误的前见提供了可能。由于在伽达默尔那里对话本身是一个能够有所解蔽同时又能够进行遮蔽的行为--这一思想其实肇始于海德格尔,因此读者在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中就需要不断的向他提出问题,以使错误的前见在历史中被不断暴露出来。这种交往过程也就是加达默尔在“视域融合”理论中所要求的。问题使的读者自身的错误得以在对话中被揭示出来。在此意义上,我们完全可以将问题看作是通向理解之真的入口。 我们现在了解到,提出问题就是悬置,就是使读者自己的意见被暂时搁置起来。这种搁置同时意味读者向他的对话伙伴进行开放了,“人们并不谋求维持权利,相反地,人们使他人变得尽可能强大”这一点其实正是加达默尔通过“善良意志”概念向所有寻求理解的人们所要的。加达默尔由问题所引发出来的这一思想,在学界中既有赞同的声音又不乏反对的意见。例如戴维森在分析意向句时所使用的“好意原则”,就在很大程度上与伽达默尔这里的“善良意志”理论具有相似性--他们都要求以开放的态度对待他人的意见,以最大限度的达成理解上的共识。而德里达则对伽达默尔的‘善良意志’不以为然,他特别针对“善良意志”是否真正具有可操作性这一点向加达默尔提出了若干尖锐的问题。 问题不但在诠释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同时也为科学发展提供其所赖以维系的不竭动力。当我们将问题从诠释学的视域扩展到整个哲学的范围时,我们发现在这里的诸如‘问题先于回答’,‘问题优于陈述’等等诠释学要求,其实正是崇尚追问这一古老的哲学传统的具体体现。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