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现代性维度下的梁启超、王国维文学思想比较研究
【6h】

现代性维度下的梁启超、王国维文学思想比较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CONTENTS

导言

第一节 选题来源与意义

第二节 前人研究回顾

第三节 现代性

第四节 论文思路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梁启超、王国维生平经历、文化积累等方面的比较

第二章 梁启超、王国维文学思想的现代性比较

第三章 梁启超的群体性意识与王国维的个体性关切

第四章 梁启超、王国维关于小说本质特征的认识

第一节 为小说正名:平等思想与国民意识

第二节 “小说的现代性”与“人的现代性”

第五章 梁启超、王国维关于文学功能的认识

第一节 在文学功能问题上梁启超、王国维的分歧

第二节 对梁启超、王国维观点的分析

第六章 梁启超的“守望家园”与王国维的“俯瞰苍生”--梁启超、王国维小说视角比较

第一节 梁启超的“守望家园”与王国维的“俯瞰苍生”

第二节 小说的视角为什么必须是“俯瞰苍生”

第三节 现代性:从“守望家园”到“俯瞰苍生”

第七章 梁启超的“趣味说”与王国维的“嗜好说”

第一节 梁启超的“趣味说”与“内圣外王”理想

第二节 王国维的“嗜好说”与席勒的“游戏说”

第三节 :梁启超、王国维的思路与文化渊源

第四节 审美与启蒙的张力

第八章 梁启超的社会发展与王国维的自我拯救

第一节 梁启超和王国维:都提倡审美化生存

第二节 对抗“异化”劳动与对抗“异化”休闲

第九章 梁启超的乐观精神与王国维的悲观情怀

第一节 不同的家庭环境与生命历程

第二节 王国维的生命意识与人间情怀

第三节 “十年以后当思我”:梁启超在改变现实中寻找快乐

第四节 情感的慰藉与新民的工具

第十章 梁启超、王国维的文学进化论思想

第一节 梁启超:进化论--“新民”--文学革新活动

第二节 王国维:进化论--“一代有一代之文学”

第三节 在进化论问题上梁启超、王国维的现代性

第十一章 梁启超、王国维文学思想接受比较

第一节 时势造就“舆论之骄子”

第二节 生命意识与人间情怀成就“说不尽的”王国维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展开▼

摘要

梁启超、王国维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都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二人都拥有深厚的国学修养与广博的外来文化。处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梁启超、王国维的文学思想充分反映了古今中西文学思想、文化思想的碰撞。“现代性”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时代主题,梁启超、王国维文学思想的碰撞,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中国近代文学思想逐步走向现代的表现。由于梁启超、王国维在文学的性质、作用,文学与政治的关系等问题上的观点具有互补性,所以,在现代性维度下比较梁启超、王国维的文学思想,有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古今中西思想,了解我国的国民性,了解文学的性质、作用、文学与政治的关系等根本性问题。前人对于梁启超、王国维的文学思想虽然不乏大量研究,但是,由于各种因为,前人的研究并不是非常彻底--或者缺少比较的角度,或者缺少“现代性”的维度,或者即使在“现代性”维度下进行了比较研究,但却不够系统、深入。因此,本论文拟在“现代性”维度下对梁启超、王国维文学思想进行比较研究。
   “现代性可以被定义为那种其主要特征与传统文化特征相对立的文化状态。”也无论是中国文化还是西方文化,其现代性都突出表现在对人的主体性的尊重上。只不过,在西方长期以来压抑人的主体性的是宗教文化,而在中国长期以来压抑人的主体性的是封建的伦理道德与宗法观念。梁启超、王国维文学思想现代性的共同点是人的主体意识的觉醒。
   梁启超、王国维文学思想现代性的不同点在于,梁启超利用文学启蒙民众,教育国民要有独立精神、公德思想以及国家意识。王国维则表现出对于人的情感、欲望的充分尊重。
   本论文从梁启超、王国维对人的本质的不同认识入手,以个体与群体、情感与理性为切入点,对梁启超、王国维文学思想的现代性进行了比较。梁启超、王国维文学思想的共同点在于他们都认为文学是为人生的。由于国民意识的觉醒,他们都提高了小说的地位。他们的文学思想都兼具有启蒙现代性与审美现代性②。
   梁启超、王国维文学思想的不同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梁启超认为人的本质在于其群体性,由此出发,在文学的本质问题上梁启超认为文学是维护群体生存、发展的工具,在小说的功能问题上梁启超要借“新小说”以“新民”。王国维认为人的本质在于人有“纯粹之知识”与“微妙之感情”。由此出发,王国维认为文学有其独立的存在价值,小说的功能在于“探索天下万世之真理”。梁启超、王国维文学思想之所以不同的根本因为在于梁启超、王国维对人的本质的不同认识。
   本论文拟用导言、十一章正文、以及简短的结语三个部分,在现代性维度下对梁启超、王国维的文学思想进行较为系统的比较研究。
   导言部分,回顾前人对于梁启超、王国维文学思想的研究,分析前人研究的成就、不足,说明自己为什么要研究梁启超、王国维的文学思想,为什么要对梁启超、王国维文学思想进行比较研究,另外,为什么要在“现代性”维度下进行比较。明确现代性的涵义。说明本论文的立意、目标、思路及方法。
   第一章,梁启超、王国维生平经历、文化积累等方面的比较。梁启超、王国维二人成长的时代背景大致相同,二人青少年时代接受的传统文化教育大致相同,梁启超、王国维二人都有在国外工作或学习的经历,梁启超、王国维二人的身份都是著名学者。但是,梁启超、王国维也有很大不同。首先,梁启超兼具政治家和学者双重身份,而王国维终其一生都是一名学者。其次,梁启超、王国维二人对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吸收各有不同。第三,梁启超、王国维的人生态度很不相同。
   第二章,梁启超、王国维文学思想的现代性比较。梁启超、王国维的文学思想都具有现代性特质,然而,他们的文学思想又有很大不同,这一章旨在探索梁启超、王国维二人文学思想差异背后的深层因为。
   第三章,梁启超的群体性意识与王国维的个体性关切。“群体本位”是中国文化的本质特征。这种文化在带来它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带来了它的局限性。梁启超的群体性承担与王国维的个体性承担在维护个体的独立、自由、权利等方面都具有不同于传统的现代性特质,但是,二者同时又都具有各自的局限性。
   第四章,梁启超、王国维关于小说本质特征的认识。虽然表面上梁启超、王国维都给予了小说很高的地位,但是实际上梁启超、王国维二人对于小说本质的认识有一定差异,而对于小说本质认识的不同,又源于梁启超、王国维对人的本质的认识很不相同。
   第五章,梁启超、王国维关于文学功能的认识。过去学界往往认为在文学功能问题上王国维是无功利主义的,梁启超是现实功利主义的。其实,梁启超的文学思想前后期是有所不同的,前期的功利色彩远比后期要直接一些,浓烈一些。至于王国维,由于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所以,在文学功能问题上王国维不可能彻底的“无功利”,他所主张的不过是“审美功利主义”罢了。
   第六章,梁启超的“守望家园”与王国维的“俯瞰苍生”--梁启超、王国维小说视角比较。角度不同,则观点各异。梁启超与王国维在小说评论中的观点分歧颇多,因为之一就在于梁启超、王国维二人审视小说的角度不同。简单地说,梁启超是站在本民族生存、发展的立场来看待小说的,他用的是“守望家园”的视角;而王国维则超越了民族、国家--甚至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人”,他用“俯瞰苍生”的视角来看待小说。毋庸置疑,“守望家园”的视角在特定的时代发挥了它的历史作用,然而,就小说的内在规律而言,或许,只有“俯瞰苍生”才能揭示真实而复杂的生活。
   第七章,梁启超的“趣味说”与王国维的“嗜好说”。“‘趣味’是梁启超美学思想的哲学基础与核心理论范畴。……‘趣味’是梁启超美学思想的根本标识。”①“嗜好,是王国维审美思想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②鉴于此,论文从不同的角度对“趣味说”与“嗜好说”进行了多方面的对比。
   第八章,梁启超的社会发展与王国维的自我拯救。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一方面为人们提供了日益丰富的物质产品,但是,另一方面,随之而来的工具理性也越来越为人们铸造了一个无处不在的“牢笼”;另外,为了维持经济高速发展,人们常常被广告、舆论等外力左右而不得不消费。表面上,人们花天酒地、挥金如土,可是,人们内心却未必得到真正的休憩。梁启超的“趣味说”、王国维的“嗜好说”对于克服劳动生产以及休闲娱乐过程中人的异化现象都有很好的作用。
   第九章,梁启超的乐观精神与王国维的悲观情怀。梁启超与王国维对待人生的态度迥然不同,梁启超乐观而王国维悲观。造成这种情况的因为既有他们的家庭因素、个人经历,更有在文化选择上二人的不同偏好。而梁启超、王国维对人生的不同态度又决定了他们对文学功能的不同看法:梁启超以文学为新民的武器,而王国维则以文学为情感慰藉的良药。
   第十章,梁启超、王国维的文学进化论思想。19世纪末进化论传入中国,对中国的知识分子产生了极大的震撼。在进化论的应用问题上,梁启超、王国维有所不同。梁启超奉行经世致用的思想,他用进化论宣传生存竞争的道理,希望借此达到救亡图存的目的。王国维借鉴进化论研究中国文学发展史。在进化论问题上,梁启超、王国维二人虽有分歧,但是他们的观点均具有现代性。
   第十一章,梁启超、王国维文学思想接受比较。本章从艾布拉姆斯文学活动四要素的角度,分析了梁启超、王国维文学思想在不同时期面临不同际遇的因为。
   结语:梁启超、王国维文学思想都具有现代性,但是,他们文学思想中的现代性的表现又有所不同。梁启超偏重于人的群体性(当然,梁启超也很重视群体社会中个体人的独立),侧重从现实层面启蒙民众;王国维偏重于人的个体性,侧重文学艺术对于人精神的拯救。梁启超、王国维文学思想之所以差异颇大,因为之一就在于二人接受的中外文学思想、中外文化思想不同。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