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试论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河北植棉业
【6h】

试论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河北植棉业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绪论

(一)研究价值和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方法、创新点与不足

1.研究方法

2.创新点与不足

(四)相关界定

一、河北的自然条件与植棉历史

(一)河北植棉的自然条件

(二)河北植棉历史追溯

二、河北植棉业在波动中的高速发展态势

(一)生产方面

1.历史地位

2.植棉面积与皮棉产量、产额

3.集中化、区域化、专业化趋势

4.商品化趋势

5.质量的提高

(二)运销方面

1.多级市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2.棉花市场秩序的初步规范

三、河北植棉业高速发展的原因分析

(一)植棉利益的驱使

(二)以铁路建设为核心的交通网的形成

(三)棉纺织业的带动

1.土纱、土布业的带动

2.民族工业的带动

3.日本棉纺织业的带动

(四)政府机关与社会团体、组织的改良和推广

1.试验、育种及推广

2.合作运销

3.技术指导及其它

四、河北植棉业的影响与阻碍因素

(一)河北植棉业的影响

1.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棉农收入的增加

2.拉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3.促进了民族棉纺织业发展

(二)阻碍因素

1.灾荒、兵役、兵荒

2.棉农所受剥削繁重

3.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展开▼

摘要

河北省是华北平原的一部分,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土地肥沃,具有发展植棉业的良好自然条件。棉花是在宋元之际传入河北,经过明清和民国初期各届政府的倡导与推广,到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二、三十年代的河北植棉业在我国植棉生产和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具有很强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对其研究可以加深对民国农业发展史的了解,进而加深对民国经济史、社会史的认识。
   棉花是河北最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到民国时期,特别是在二、三十年代,由于国内外棉纺织业兴起而带动的棉花需求量的增加、植棉利益的驱使、以铁路建设为核心的交通条件的改善以及政府、学校、金融机关、社会团体的改良与推广,河北植棉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的河北植棉业表现出了鲜明的特点。在生产方面,植棉区域和面积迅速扩展,品种得到一定的改良,质量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产额迅速增加,整体发展速度居全国领先地位;在棉花种植区域和面积扩大的基础上,又明显地表现出了集中化、区域化、专业化的发展趋势,棉花排挤粮食作物的现象日益普遍;这一时期的棉花生产逐渐摆脱自给自足的状态,商品化生产的特点趋于明显,到1936年,棉花的商品率已达到了85%。在运销方面,主要表现为多级市场体系的形成、发展和棉花市场秩序的初步规范。
   河北植棉业的发展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棉农收入的增加,为民族棉纺织业提供了丰足的原料,同时也拉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但这一时期也存在一些阻碍植棉业发展的因素,主要表现为灾荒、兵荒的频繁发生;棉农在生产和运销过程中除要交纳苛杂的捐税以外,还要受到地主、富农、高利贷、中间商人的层层盘剥;1929-1933年世界经济大危机的发生与此时国内的天灾人祸合流在一起,对农村经济造成极其严重的破坏,对棉农植棉的积极性和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产生了不利影响。针对棉花生产和运销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以河北棉产改进会为代表的政府机关试图进行改良,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良好的发展势头很快被日本所发动的侵略战争完全打断。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