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民国时期司法独立的异化
【6h】

民国时期司法独立的异化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英文目录

绪论

第一章 : 司法独立传入中国

第一节 : 司法独立在西方的轨迹

第二节 : 清末民初思想界对司法独立的认识与呼唤

第三节 : 司法独立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第四节 : 司法独立确立之初遭遇的障碍

第二章 : 司法独立的初步异化--县知事兼理司法

第一节 : 县知事兼理司法制度的启动

第二节 : 县知事兼理司法的弊端

第三节 : 民国时期对县知事兼理司法的评价

第四节 : 民国政府对县知事兼理司法的纠正措施

第三章 : 司法独立的进一步异化--司法党化

第一节 : 政党干预司法与司法党禁

第二节 : 司法党化制度的启动

第三节 : 司法党化走向极端

第四节 : 司法党化大幕下不同的声音

第四章 : 司法独立异化的原因分析

第一节 : 司法独立的内在制约因素

第二节 : 政治取向和财政分配对司法独立的影响

第三节 : 社会环境和传统文化对司法独立的影响

第四节 : 司法改革中中央和地方的动态博弈

第五章 :结语制度移植与建构型的宪政体制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学位就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展开▼

摘要

民主宪政仿佛一座华美的殿堂,其上栖息着人民的自由,而司法独立则是支撑其庞大架构的砥柱之一。
   所谓司法独立,通常认为是司法机关独立行使司法权,不受任何机关(主要是行政机关和立法机关)、团体和个人的干涉。但究竟是只包括审判独立还是既包括审判独立又包括检察独立,还存在争议。至于其内涵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笔者倾向于司法独立是审判独立。
   司法独立在西方大概有三四百年的历史,发轫于英国,后由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借鉴并发挥成三权分立的理论,继而为美国所采纳,随后扩散开来。
   在中国,西周时期,司法与行政是分立的,①但从秦汉一直到清末,司法与行政却是合二为一的。直到1901年1月,清政府颁布“预约变法”的上谕,开启中国的宪政历程之后,司法独立才作为宪政的一个组成部分,被引入中国。晚清政府和民国政府都试图建立西方式的司法体系,但是在改革之初却遇到了难以克服的障碍,主要是人才缺乏和财政困难。鉴于此,民国政府决定在县级政府施行县知事兼理司法。这一举措存在诸多弊端,备受抨击。之后,民国政府先后尝试了县公署和县司法处等纠正措施,并且计划完善司法体系而废除县知事兼理司法,但是直到南京国民政府覆亡,也未能完成。
   县知事兼理司法只是司法制度的初步变异。司法党化是司法制度的进一步变异。在北洋政府时期,因为政党干预司法,中央政府禁止法官入党,以保持司法独立精神。但是广州大元帅府时期和广州武汉国民政府时期,为了贯彻党治,实行司法党化。南京国民政府更进一步推进司法党化。司法党化分为“司法党义化”和“司法党人化”。前者的代表是居正,后者的代表是徐谦、王宠惠和CC特务系统(中统特务)。司法党化严重腐蚀了司法独立精神,干扰了司法的正常运作,遭到罗文干等人的反对以及胡适和罗隆基等有识之士的抨击。为标榜宪政,1947年,南京国民政府着意确立司法超然独立、不受党派干涉的地位,在《中华民国宪法》中规定,“法官须超出党派以外,依据法律独立审判,不受任何干涉”(第80条)。
   导致司法独立异化的因素很多,一方面,司法独立有内在制约因素。司法权本身没有财权和军权等,在三权中,比行政权和立法权弱小,容易在司法经费、人事任免和法院体制等方面受到牵制,还会受到自身司法人员素质的影响。另一方面,司法独立会受政治取向、财政分配、社会环境和传统文化等因素的制约。此外,在司法改革过程中,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动态博弈也会对司法独立产生影响。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