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我国现行死刑制度比较研究
【6h】

我国现行死刑制度比较研究

代理获取

摘要

关于死刑制度,中国法学界近年来研究的较为深入,特别足针对国外刑法规定的死刑制度理论研究,运用比较研究方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死刑是古老的刑罚方法之一,起源可追溯至原始社会时的血族复仇,但这并非法律意义上的刑罚。死刑是阶级社会的产物,它几乎和国家的出现同时出现。恩格斯曾说:“我们今日的死刑,只是这种复仇的文明形式。”马克思认为:“死刑是往古的以血还血、同态复仇习惯的表现。”这些论述无疑揭示了死刑与原始社会血亲复仇的习惯间的因缘关系。最初的复仇是无规则、无限制的,由此造成了家族、部族间的无休止残杀。后来,随着历史的进步,无限制复仇进化为同态复仇,即只允许被害人亲属向仇人复仇,并且报复的程度也与侵害程度相适应。后来的“杀人偿命”、“杀人者死”都由此而来。依照马克思的观点,死刑的产生终究还是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的结果。从经济根源来看,原始社会末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物质财富增多,私有财产出现,私有财产之保护便成为社会必需,死刑的威慑力决定了用其保护私人财产的有效性。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看,社会上出现的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国家需要用死刑等刑罚手段来维护特权和统治地位。公元前18世纪巴比伦颁布的死刑法,是最早的也是比较成熟的死刑法。它规定了有25种罪行可以被处死。在公元前7世纪的希腊,曾把死刑作为对所有犯罪的惟一处罚,就是再轻微的犯罪,也只有死路一条。公元前5世纪,罗马也有了死刑法,处死的手段多种多样,如烧死、淹死、车裂、活活打死等等。一直以来,死刑都被认为是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其存在的合理性从未受到质疑。随着近代资产阶级人权观念的兴起与普及,人的自身价值的发现与苏醒,产生了抨击死刑的思想与理论。英国在18世纪,有222个罪名可以处死,在1823年到1837年之间,将几乎一半的罪名,从死刑里划了出来。美国和其他国家有很大不同的是,建国时就是一个联合体。因此,刑事犯罪基本是州一级法律在规定。因此,各州的情况也不一样的。上世纪30年代,美国的死刑次数达到历史最高记录,平均毎年有167人被处死,1940年代的10年里,美国执行了1289例死刑,1950年代下降到715例,从1960年到1976年的16年中,下降到191例。在那个时候,美国人对死刑的支持率达到当时的历史最低水平,只有42%的人支持死刑。
   世界上大规模废除死刑运动有两次,一次是19世纪末,一次是二战结束之后,这两次浪潮中,废除死刑也出现了反复。方式方法也各有千秋,如通过宪法和法律明确宣告废除死刑,或者在所有的刑法规范中没有规定死刑的刑种,多数集中在欧洲大陆,诸如法国、德国、荷兰、卢森堡,部分集中在拉美,如委内瑞拉、哥伦比亚、乌拉圭等;对普通刑事犯罪废除死刑,但是对叛国罪、军事罪、海盗罪保留死刑的,如意大利、以色列;属于事实上废除死刑的国家,这些国家法律上有死刑条款,但是在过去连续10年内没有执行过一例死刑或者没有被判处死刑,如土耳其等。保留死刑的国家都是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国家,如美国、中国、俄罗斯、印度、日本,可见死刑远远没有达到废除死刑的时机。在废除死刑后,恶性案件急剧上升,如连环杀手大量出现。另外,有些国家,没有经过全民公决投票,因此民众在感情上并不支持死刑,如法国,67%的人支持保留死刑。在今天,这两种观点还将继续争论。全世界目前共有200多个政区单位,其中独立国家169个,其余为尚未独立的地区。由于两种观点还有继续争论,所以适用死刑的国家在不断增减之中。
   我国从1983年实行”严打”政策之后的十年间不断增设死刑罪名,判处死刑的犯罪分子数量也大幅增加,但却没有起到刑罚越严厉,其威慑力便越强烈的预期效果,对于遏制严重犯罪更没有出现同刑罚的严厉性呈正比例关系的效果。所以,杀人越多,威慑力越大,犯罪也就会越少的这种结论是不可取的。
   本文试用比较研究方法和规范分析方法进行研究,所谓比较研究方法,主要是通过借鉴对比国内港澳台地区和国外美、英、德、法、日等国外死刑制度方面的研究成果,探求规律和差异以借鉴。有针对性地完善我国检察机关的公开审查制度。
   正文共32000余字,分四章论述:
   第一章从我国死刑制度的概念及内涵入手,通过制度功能的解析,对死刑制度的效益性、公正性、合理性、人道性价值的种类进行了深入分析探讨;
   第二章通过对我国死刑制度的发展及现状的调查,理清了刑事法中有关死刑的相关立法规定,理清了我国死刑制度的发展历程及目前的适用情况;
   第三章主要是介绍国内外有关死刑制度的规定,包括我国香港、澳门、台湾地区以及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两个有典型代表意义法系的诸多国家有关死刑制度的运用情况,从而达到批判和借鉴作用;
   第四章着重分析我国死刑制度存废观点解析,查找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境,分别进行分析论述。
   第五章是规范和完善我国死刑制度的基本设想,结合我国国情和司法实践实际,对死刑制度从立法、政策、司法、程序、社会多方面进行了详细设计和叙述,以期达到改革和完善我国死刑制度的最终目的。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