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6h】

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代理获取

摘要

目的:通过流行病学调查,探讨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self-harm,SH)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为进一步的心理干预提供理论参考,以预防并减少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的发生,提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为家庭、学校甚至社会对当代青少年的教育和教养提供借鉴。
   方法:在临沂市某些地区采取整群抽样方法,选取5所初中和3所高中的4176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所有受试者均为汉族。问卷调查按照自愿无记名方式进行,共获取有效问卷3957份,有效回收率94.76%。采用的问卷包括青少年及其家庭的一般状况问卷、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调查表、症状自评量表(Sympton Checklist90 SCL-90)、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dolescent self-rating life events check-list,ASLEC)父母教养方式量表(Egma Minnen av Bardndosnauppforstran,EMBU)等。
   采用SPSS13.0软件对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统计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x2检验和t检验以及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等,设定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发生率为27.60%,自我伤害行为方式由高到低依次为掐自己、故意打自己、抓伤自己、咬自己、拽头发、割伤自己、撞头及烫自己。
   2.不同性别、不同来源地、是否独生子女之间自我伤害行为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女生高于男生,城镇高于农村,独生子女高于非独生子女。
   3.总自我伤害行为发生率随学习成绩下降而有增加趋势,差异具有显著性(x2=30.49,P<0.01)。
   4.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的发生与其心理健康状况、应激性生活事件、父母的教养方式密切相关。
   5.将有统计学差异的各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女生、城镇学生、独生子女、学习成绩差、经历应激性生活事件、父母教养方式严厉或过分干涉及心理健康状况差是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发生的危险因素。
   结论:
   1.青少年的自我伤害行为发生率较高,27.60%的青少年在过去半年内有过自我伤害行为。受不同性别、不同来源地、是否独生子女的影响,女生高于男生,城镇高于农村,独生子女高于非独生子女。
   2.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的发生与其心理健康状况、应激性生活事件的发生、以及父母的教养方式等因素密切相关。
   3.女生、家庭居住地为城镇、独生子女、学习成绩相对较差、存在心理障碍、经历应激性生活事件和过分严厉或过分干涉的教养方式为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的危险因素。
   4.要有效的预防、减少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的发生率,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努力,减少应激性生活事件的发生,父母避免过分严厉或过分干涉的教养方式,提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