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我国社会转型期政府公信力的流失与重塑
【6h】

我国社会转型期政府公信力的流失与重塑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的理论价值及现实意义

1.2.1 理论价值

1.2.2 现实意义

1.3 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框架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框架

1.4.3 研究方法

1.5 研究难点和创新点

1.5.1 研究难点

1.5.2 本文创新点

第二章 概念阐释与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中西语境中“信’’的比较分析

2.1.1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诚信观

2.1.2.西方文化中的信用理论

2.2 政府公信力的内涵、基本特征和评价标准

2.2.1 政府公信力的内涵

2.2.2 政府公信力的基本特征

2.2.3 政府公信力的评价标准

2.3 政府公信力的理论基础

2.3.1 社会契约理论

2.3.2 社会资本理论

2.3.3 治理——善治理论

第三章 社会转型期我国政府公信力的流失与特征——以启东事件为例

3.1 启东事件回顾

3.1.1 启东事件的缘起与酝酿

3.1.2 启东事件的经过

3.2 从启动事件看转型期政府公信力流失的表现特征

3.2.1 政府公共性失少

3.2.2 政府信用失范

3.2.3 政府治理方法失当

第四章 社会转型期我国政府公信力流失的原因

4.1 时代背景:社会转型过程中政治权威日渐衰落

4.2 主观因素:政府的自利性导致其公信力的不断流失

4.3 客观因素:公民意识日益觉醒而公民社会尚不成熟使政府的不可治理性增强

4.4 技术因素:网络公共领域的形成削弱了政府对舆论的控制力

第五章 社会转型期提升我国政府公信力的对策与建议

5.1 价值导向:公共性回归与善治目标的实现

5.2 路径选择:制度设计与现代政府的塑造

5.2.1 明确角色定位,建设有限政府

5.2.2 严格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

5.2.3 扩大政治参与,建设民主政府

5.2.4 推进信息公开,建设透明政府

5.2.5 强化绩效责任,建设责任政府

5.3 伦理建构:行政人格塑造与诚信行为选择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我国政府公信力调查问卷

附录B 我国政府公信力调查数据分析

致谢

展开▼

摘要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旧的秩序正在消解,新的秩序尚未建立,各阶层利益分化日益明显,公众力图通过政治参与解决利益矛盾的要求也日益高涨,加之公共危机事件频发和网络议政的兴起,都给政府的公共治理带来了严峻挑战,政府公信力问题也日益凸显。
  论文通过研究国内外相关文献材料,对学术界关于政府公信力研究的相关理论成果进行认真梳理和总结;通过发放网络问卷,对当前我国政府公信力现状进行深入调查和了解,并以此作为重要观点的论据支撑;在东西方比较视域下,对政府公信力的内涵、基本特征和评价标准进行科学界定;结合具体案例,对政府公信力流失的主要表现进行归纳总结;在全面分析我国社会转型期政府公信力流失原因的基础上,对政府公信力的重塑进行系统思考,并从价值导向、制度设计和伦理构建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在以上思路指导下,论文分六章展开研究:
  第一章简要介绍了本文的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着重对国内外研究现状从纵向和横向两个不同视角进行了综述,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本文研究的大体思路、框架、方法以及研究的难点和创新点。
  第二章主要探讨了政府公信力的基本概念和研究的理论基础。在梳理中西方语境中有关“信”的重要观点和理论的基础上,认真界定了政府公信力的内涵、基本特征和评价标准,扼要阐述了政府公信力研究的理论基础。政府公信力是政府根据与公民订立的不完全契约,合理有效使用公共权力,以实现公共利益的公共信用能力。它具有三个方面的具体特征:一是政府公信力产生于政府——社会的互动过程;二是政府公信力表现为一种道德能力;三是政府公信力是一种难得而易失的社会资本。政府公信力评价标准的设立,应当遵循社会大众的价值尺度。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政府公信力的评价标准大致可以概括为公开透明、廉洁高效、民主法治、责任回应等四个方面。此外,本章还阐述了政府公信力研究的理论基础,即社会契约理论、社会资本理论和治理——善治理论。
  第三章重点通过启东事件的详细案例对我国社会转型期政府公信力流失的特征表现进行概括总结,并结合问卷调查数据简要分析和阐明了当前我国政府公信力流失的总体状况。根据问卷调查数据,当前政府公信力的现状堪忧。就政府总体工作而言,民众评价不高。仅有1.86%的人表示非常满意,而7.85%的人表示十分不满。就政府发布信息的可信度而言。有高达89.78%的人表示不完全相信政府。民众对政府的不认可、不信任,直接导致政府公信力的迅速流失,并且发酵时间越长就越容易造成群体性事件的爆发。在2012年为人瞩目的诸多群体性事件中,尤以启东事件最为典型。从启东事件中折射出的政府公信力的主要表现特征,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政府公共性失少;二是政府信用失范,具体包括“有法不依,权威弱化”、“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言行不一,敷衍塞责”;三是政府治理方法失当。
  第四章为社会转型期我国政府公信力流失的原因,着重从时代背景、主观因素、客观因素和技术因素等四个层面分析我国社会转型期政府公信力流失的主要原因。从时代背景来看,社会转型过程中政治权威日渐衰落;从主观因素来看,政府的自利性导致其公信力的不断流失;从客观因素来看,公民意识日益觉醒而公民社会尚不成熟使政府的不可治理性增强;从技术因素来看,网络公共领域的形成削弱了政府对舆论的控制力。
  第五章为社会转型期提升我国政府公信力的对策与建议,从价值导向、路径选择和伦理建构三个维度提出社会转型期提升我国政府公信力的对策与建议。公共性是公共管理的本质属性,要扭转政府公信力流失的现状,亟待公共性价值的回归,亦即公共权力由国家向社会的复归。这必将指向善治的发展目标。而对善治的追求则内在地规定了现代社会政府公信力重塑的路径选择和伦理向度。政府公信力的重塑路径,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一是明确角色定位,建设有限政府;二是严格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三是扩大政治参与,建设民主政府;四是推进信息公开,建设透明政府;五是强化绩效责任,建设责任政府。此外,还应当通过行政人格塑造的伦理路径,来实现政府对其诚信行为自主选择的内在机制。
  第六章为结论,对论文得出的观点进行归纳和深化。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