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魏晋南北朝南岳佛道教研究
【6h】

魏晋南北朝南岳佛道教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绪论

一、立论依据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三)研究方法

二、文献综述

第一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道教在湖南的发展概况

第一节 时代背景

第二节 佛教在湖南的产生及发展概述

第三节 道教在湖南的产生及发展概述

第二章 魏晋南北朝佛道二教在南岳衡山发展的原因

第一节 古朴的民俗风情

一、鬼神传统

二、神仙传说和方士方术

三、南岳固有原始宗教

第二节 宽松的政治环境

一、偏居一隅,远离战乱

二、南方统治者崇佛信道

第三节 开放的社会风气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岳佛道教的发展状况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岳佛教的发展状况

一、慧思之前的南岳佛教

二、慧思及其弟子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岳道教的发展状况

一、道教神话流布广泛

二、文人隐士南岳修道

三、南岳九真人

四、魏华存和上清派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之后南岳佛道教的发展

第四章 从冲突到融合的南岳佛道教

第一节 南岳佛道的斗争

一、白黑之论

二、夷夏之论

第二节 南岳佛道融合及慧思

第三节 从斗争到圆融的原因

一、现实的需要

二、理论共通性

第四节 结语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南岳衡山地处湖南,是中国著名的宗教圣地。其中佛教和道教自魏晋南北朝以来在衡山上共同生存并发展已有一千七百多年历史。
  全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大背景作为切入点,研究了佛道二教在中国的产生和进入湖南地区的发展状况。这一时期政权更迭频繁、战乱四起,同时也迎来了民族的大融合和多样文化的兴起。佛教方面,由于两晋时期湖南远离政治中心及佛教的传播路线,因此佛法尚未在湖南及南岳地区产生普遍的影响,但也有释慧元在武陵建有平山寺。至南北朝时期,佛风渐盛,湖南佛教形成了以岳麓山和衡山的两个中心。而道教在多种社会渊源的影响下,于本土产生并迅速发展。由于北人南下,蜀人入湘,道教迅速传播到临近的湖南地区。以至于最晚至汉末时期,湖南如桂阳地区已有道人修仙的事迹。而有关道教的神话传说也在湖南地区普遍流行起来。但民间道教的模式在两晋南北朝时期开始发生分化,道教开始呈现上层化趋势,一些本就来自士族的道人奔走于权贵之门,攀龙附凤,形成了上清派、灵宝派等道教派别。
  第二章主要分析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佛道二教在南岳地区逐渐生根发芽的原因。这里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因素:第一,是湖南及南岳地区古朴的民俗风情。历史上南岳地区地处偏远,文化相对落后,长久以来形成的鬼神传统、神仙传说、方士方术及炎帝信仰等原始宗教因素和民俗民风,为佛道二教在南岳传播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第二,自两晋及南朝以来南方地区宽松的政治环境为佛道二教在南岳的发展提供了先决条件。这首先体现在战乱较少,社会环境相对安定;其次是相对北方及北朝的统治者,南方地区的统治者对佛道二教更为兼容。第三方面的原因是,魏晋南北朝以来盛行的玄学之风。玄学本就从道家思想发展而来,因此与道教有着天然的联系,而佛教般若学的产生也受到了玄学思想的影响。
  第三章是本文的重点,主要讲述了这一时期南岳佛道的发展状况。海印大师作为僧人进入南岳的第一人,在南岳弘扬佛法,慧思大师也“自北来投诣大师”。其后,惠海、希遁师相继而来。但南岳山上佛法真正开始兴盛和发展是源自慧思大师的南下。在南岳十载建立了福严寺、小般若寺、善果寺,自开一宗,修法华三昧,传“一心三观”说给天台智者大师,为天台宗奠定理论基础。后世弟子如智者、玄光、僧照等均为衡山佛教的发展做出了贡献。道教在南岳的发展较佛教早二百余年。南岳地区有众多文人隐士在此修道,并流传有许多关于道教的神仙故事。而“南岳九真人”的出现,使得南岳道教形成了一种“集团”式的力量,扩大了南岳道教在湖南地区、甚至在全国范围内的影响力。魏夫人及其创立的上清派逐渐成为当时道教的主要派别。魏晋南北朝之后,佛道二教在南岳的发展势头不减,众多名僧高道择住南岳。
  第四章是本文的重点,主要论述了南岳佛道教如何从斗争走向融合。不同于北方以政治乃至暴力的冲突,南岳地区的佛道斗争方式以义理之争为主。其中著名的有宋文帝年间发生在南岳地区,衡阳太守何承天与隐居衡山的佛教居士宗炳关于佛与儒道之间孰优孰劣的的辩论。此外还有关于夷夏之论的争辩。自从慧思大师驻锡南岳之后,以促进佛道二教的融合为己任,通过多种方式处理二教关系。最后本章分析了南岳二教能够最终走向融合的原因,得出理论上的共通性是基础,利益上的相互性是根本的结论。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