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骨劈开术联合GBR同期种植后骨质吸收的临床研究
【6h】

骨劈开术联合GBR同期种植后骨质吸收的临床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1、研究材料、研究对象、研究方法

1.1 研究材料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方法

2 结果

2.1 临床检查

2.2 影像学检查

2.3 二期手术时种植体唇腭侧骨壁吸收值

3 讨论

3.1 上颌前牙区骨劈开的适应症

3.2 本研究的设计理念

3.3 实验结果的原因分析

3.4 与引导骨组织再生术(guided bone regeneration,GBR)的联合应用

3.5 GBR中膜的使用

3.6 骨替代体的使用

3.7 骨劈开和GBR常见并发症

3.8 本研究的不足

4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图

牙种植术中常用骨增量技术综述

致谢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展开▼

摘要

目的: 骨劈开术越来越多被应用于上颌前牙区骨宽度不足的种植手术中,然而二期手术时经常会发现种植体周围牙槽骨会有少量的吸收。为了解决种植体颈部骨吸收问题,设计了本研究方案。常规骨劈开位置是牙槽嵴顶中线,本研究对劈开位置进行改良,劈开位置为唇腭侧骨板中线位置偏腭侧1mm,使唇侧骨壁厚度大于腭侧骨壁厚度,在唇侧保留相对多的松质骨,以保证唇侧骨板的血供,骨劈开同期植入种植体。六个月后行二期手术,术中测量种植体颈部唇腭侧骨板高度变化,评价改良骨劈开术后唇腭侧骨壁吸收的临床效果。 方法: 20例上颌前牙缺失的患者,牙槽嵴高度足够但宽度不足,采用骨劈开术同期植入28颗种植体,记录种植体颈缘上部与骨壁的位置,填骨粉,覆盖生物膜。28个牙位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4个牙位。对照组劈开位置为唇腭侧骨板中间,观察组对劈开位置进行改良,劈开位置为唇腭侧骨板中间位置偏腭侧1mm。6个月后行二期手术,翻瓣观察种植体周围骨质愈合情况,再次记录种植体颈缘上部与骨壁的位置。通过两次记录计算出种植体唇腭侧骨壁高度吸收值。 结果: 20例患者中有1例患者术后一周出现伤口裂开、生物膜暴露且并发感染,经及时对症处理和控制感染,并未对治疗效果造成影响。二期手术术中叩诊种植体,叩诊声清脆,提示骨性愈合。种植修复负重一年后,28颗种植体均无松动,种植体周围牙龈的颜色、形态和质量均正常。观察组种植体唇侧骨壁有(0.77±0.11) mm吸收,腭侧骨壁有(0.41±0.12) mm吸收。对照组14个种植体唇侧骨壁有(1.57±0.16) mm吸收,腭侧骨壁有(0.34±0.11) mm吸收。观察组和对照组唇侧骨壁吸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腭侧骨壁吸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本研究采用同一种类种植体埋入式植入,非负重,且手术器械一致,术式一致,术者为同一人按照操作标准进行。排除了以上因素,本次研究结果的不同主要考虑种植体周围血供的改变不同。种植体唇侧骨壁经过翻瓣,骨劈开的创伤,血运变差,易造成吸收。观察组唇侧骨壁保留相对多的松质骨,血管交通支比对照组多,血运比对照组丰富,刺激成骨作用大,且爬行代替过程快,抗感染及愈合能力更强,所以本研究中观察组唇侧骨壁吸收量比对照组少。

著录项

  • 作者

    张红岩;

  •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

  • 授予单位 山东大学;
  • 学科 口腔颌面外科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徐欣;
  • 年度 2014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口腔科学;
  • 关键词

    骨劈开术; GBR; 种植; 骨质吸收;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