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心脏节律器械植入围手术期抗栓治疗的安全性与有效性评价的meta分析
【6h】

心脏节律器械植入围手术期抗栓治疗的安全性与有效性评价的meta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符号说明

引言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选择

2.2 检索策略

2.3 临床研究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2.4 结局指标判定

2.5 文献筛选及数据提取与分析

2.6 文献的质量及偏倚风险的评价

2.7 统计学分析

结果

3.1 文献筛选

3.2 纳入研究的一般特征

3.3 meta分析

讨论

4.1 抗凝药物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4.2 抗血小板药物的安全性

4.3 出血相关的危险因素

4.4 研究局限性

结论

附图附表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心脏节律器械植入术出血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及抗栓药物的应用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展开▼

摘要

背景:近年来需要接受心脏节律器械(cardiac implantable electronic devices,CIEDs),包括起搏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sation therapy,CRT)和植入性心脏复律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ICD)等植入治疗的患者越来越多,其中伴有冠心病、房颤、瓣膜病等疾病的患者也逐年增加,需要长期口服抗凝及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心脏节律器械植入术中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囊袋出血,研究证明囊袋出血的发生率与围手术期抗凝药物和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明显相关。目前对于心脏节律器械植入围手术期抗凝与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策略尚存在较大争议,成为临床研究上的热点问题。
  目的:系统评价在心脏节律器械植入围手术期中抗栓药物治疗的安全性与有效性,以及评估出血相关的危险因素,为临床治疗决策的制定提供循证医学证据。
  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和Cochrane Controlled Trials Register数据库,检索策略为:((pacemaker) OR(ICD) OR(implantable cardioverterdefibrillator) OR(cardiac resynchronisation therapy) OR(CRT)) AND(antiplatelet or anticoagulation),并辅以文献追溯、手工检索等方法,收集有关心脏节律器械植入围手术期抗栓药物治疗的临床试验,检索时限均截止至2014年3月,检索语言为英语,通过文献筛选、数据提取、方法学评价等步骤后应用RevMan5.0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并进行定量合成分析、异质性检验等。效应指标用优势比(odds ratio,OR)和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表示,通过计算统计量Q值、P值(卡方检验)以及T2检验等方法,对入选研究进行异质性评价,应用漏斗图检验发表偏倚。对抗凝治疗与抗血小板治疗进行各自独立评价。
  结果:本文共纳入17个临床试验,包括10715名受试者,经meta分析结果示:在心脏节律器械植入围手术期,继续口服抗凝药物治疗与肝素桥接治疗相比能够显著降低出血风险(OR=0.31,95%CI0.18-0.53,p<0.0001),且两组在血栓栓塞风险上并无统计学差异(OR=0.82,95%CI0.32-2.09,p=0.65)。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显著增加出血风险(OR=6.84,95%CI4.16-11.25,p<0.00001),单用抗血小板治疗却相对安全(OR=1.52,95%CI0.93-2.46,p=0.09);在单用抗血小板药物中,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相比有增加出血风险的倾向,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2.91,95%CI1.27-6.69,p=0.01)。此外,在植入普通起搏器患者组,其出血风险明显低于植入性复律除颤器(ICD)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组(OR=0.64,95%CI0.50-0.82,p=0.0004)。
  结论:对于心脏节律器械植入围手术期,继续口服抗凝药物治疗优于肝素桥接治疗,因其明显降低出血风险,也不增加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显著增加患者出血风险,而单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较为安全。同时,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与植入性复律除颤器(ICD)的植入也会明显增加出血事件的发生率。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