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蒲松龄年谱汇考
【6h】

蒲松龄年谱汇考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前言

凡例

谱前

淄川蒲氏远祖

淄川蒲氏世系

蒲松龄传略

年谱

明崇祯十三年(清崇德五年)庚辰 一六四○ 一岁

明崇祯十四年(清崇德六年)辛巳 一六四一 二岁

明崇祯十五年(清崇德七年)壬午 一六四二 三岁

明崇祯十六年(清崇德八年)癸未 一六四三 四岁

明崇祯十七年清顾治元年甲申 一六四四 五岁

清顺治二年乙酉 一六四五 六岁

清顺治三年丙戌 一六四六 七岁

清顺治四年丁亥 一六四七 八岁

清顺治五年戊子 一六四八 九岁

清顺治六年己丑 一六四九 十岁

清顺治七年庚寅 一六五○ 十一岁

清顺治八年辛卯 一六五一 十二岁

清顺治九年壬辰 一六五二 十三岁

清顺治十年癸巳 一六五三 十四岁

清顺治十一年甲午 一六五四 十五岁

清顺治十二年乙未 一六五五 十六岁

清顺治十三年丙申 一六五六 十七岁

清顺治十四年丁酉 一六五七 十八岁

清顺治十五年戊戌 一六五八 十九岁

清顺治十六年己亥 一六五九 二十岁

清顺治十七年庚子 一六六O 二十一岁

清康熙元年壬寅 一六六二 二十三岁

清康熙二年癸卯 一六六三 二十四岁

清康熙三年甲辰 一六六四 二十五岁

清康熙四年乙巳 一六六五 二十六岁

清康熙五年丙午 一六六六 二十七岁

清康熙六年丁未 一六六七 二十八岁

清康熙七年戊申 一六六八 二十九岁

清康熙八年己酉 一六六九 三十岁

清康熙九年庚戌 一六七○ 三十一岁

清康熙十年辛亥 一六七一 三十二岁

清康熙十一年壬子 一六七二 三十三岁

清康熙十二年癸丑 一六七三 三十四岁

清康熙十三年甲寅 一六七四 三十五岁

清康熙十四年乙卯 一六七五 三十六岁

清康熙十五年丙辰 一六七六 三十七岁

清康熙十六年丁巳 一六七七 三十八岁

清康熙十七年戊午 一六七八 三十九岁

清康熙十八年己未 一六七九 四十岁

清康熙十九年庚申 一六八○ 四十一岁

清康熙二十年辛酉 一六八一 四十二岁

清康熙二十一年壬戌 一六八二 四十三岁

清康熙二十二年癸亥 一六八三 四十四岁

清康熙二十三年甲子 一六八四 四十五岁

清康熙二十四年乙丑 一六八五 四十六岁

清康熙二十五年丙寅 一六八六 四十七岁

清康熙二十六年丁卯 一六八七 四十八岁

清康熙二十七年戊辰 一六八八 四十九岁

清康熙二十八年己巳 一六八九 五十岁

清康熙二十九年庚午 一六九○ 五十一岁

清康熙三十年辛未 一六九一 五十二岁

清康熙三十一年壬申 一六九二 五十三岁

清康熙三十二年癸酉 一六九三 五十四岁

清康熙三十三年甲戌 一六九四 五十五岁

清康熙三十四年乙亥 一六九五 五十六岁

清康熙三十五年丙子 一六九六 五十七岁

清康三十六年丁丑 一六九七 五十八岁

清康熙三十七年戊寅 一六九八 五十九岁

清康熙三十八年己卯 一六九九 六十岁

清康熙三十九年庚辰 一七○○ 六十一岁

清康熙四十年辛巳 一七○一 六十二岁

清康熙四十一年壬午 一七○二 六十三岁

清康熙四十二年癸未 一七○三 六十四岁

清康熙四十三年甲申 一七○四 六十五岁

清康熙四十四年乙酉 一七○五 六十六岁

清康熙四十五年丙戌 一七○六 六十七岁

清康熙四十六年丁亥 一七○七 六十八岁

清康熙四十七年戊子 一七O八 六十九岁

清康熙四十八年己丑 一七O九 七十岁

清康熙四十九年庚寅 一七一○七十一岁

清康熙五十年辛卯 一七一一 七十二岁

清康熙五十一年壬辰 一七一二 七十三岁

清康熙五十二年癸巳 一七一三 七十四岁

清康熙五十三年甲午 一七一四 七十五岁

清康熙五十四年乙未 一七一五 七十六岁

谱后

清雍正三年乙巳 一七二五 殁后十年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攻读学位期间出版的著作目录

展开▼

摘要

蒲松龄(1640-1715)是17世纪蜚声中外的短篇小说家,他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与另一部小说名著《红楼梦》短长相映,双璧争辉,都是中国古典小说中最值得珍视的优秀文化遗产。
  对蒲松龄生平、交游、创作、思想的研究,被研究者称为“蒲学”,是聊斋学研究的重要一翼。然而,对于这位中国清代著名小说家生平事迹的研究,还存在着较多的不能尽如人意之处。在目前阶段,撰写一部既内容翔实可靠,又能全面细致地反映数十年来蒲松龄生平研究成果的《蒲松龄年谱》,已经成为蒲学发展的一种必然要求。
  针对以上问题,《蒲松龄年谱汇考》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一是全面考订蒲松龄的一生事迹,包括作者生平、作品系年、创作、交游、思想情感等方面的情况,力求详尽不遗;二是全面订正此前的蒲松龄《年谱》和研究中出现的各种错讹和问题,言必有据,据必详察,力求将此《蒲松龄年谱汇考》做成蒲松龄的生平信史;三是全面吸收和体现近几十年来的相关研究成果,展示新时期以来蒲松龄研究的进展情况和基本面貌。
  论文分为谱前、年谱和谱后三个部分。
  谱前部分,分叙淄川蒲氏远祖、淄川蒲氏世系和蒲松龄传略。
  年谱以考述谱主的一生事迹为主要内容。其年、月、日可考的谱主行迹,尽力详考其具体日期;对与《聊斋志异》和谱主的诗、文、词、俚曲、杂著等其他著作的创作时间、本事、地点等有关的史料作重点考察,以发见其创作的具体情况。
  身为17世纪的乡村文人,蒲松龄以设馆执教为其一生生涯。据本论文考证,他康熙三年(1664)与父兄“析箸”,自次年始进入其一生中漫长的馆斋岁月,直到康熙四十九年(1710),他七十一岁时从位于淄川西鄙的忠信乡西铺村撤帐回家,馆斋生涯长达四十馀年。蒲松龄为塾师,不是如鲁迅和后来有研究者所说的那样“以诸生授徒于家”,而是长期居停于淄川县的缙绅之家。
  蒲松龄一生生活在山东农村。由于其父蒲槃早年入棘闱而苦不售,有过一段“去而学贾,积二十馀年,称素封”的经历,少年时代的蒲松龄家庭状况说不上多么富裕,但起码是衣食无忧的。然而与父兄析箸之后,生活的重担压在他尚嫌稚嫩的肩上,蒲松龄一家因此而长期处于“家无四壁妇愁贫”、“丰岁时将野菜挑”的困窘生活之中。早年析箸,蒲松龄分到了薄田二十亩,到他撤帐归家之后,则有“养老之田五十馀亩”。随着子女的增加,微薄的束脩难以养活全家,土地的产出成为一家生活的重要来源。因此,蒲松龄关注农时,关心稼穑,他对农事旱涝的重视,可以说达到了和农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程度。
  论文作者认为,走近蒲松龄,熟识蒲松龄,就要努力去做谱主的“朋友”,要做到熟识“今典”,即熟知谱主生存的社会状态。缘于此想,本论文对影响蒲松龄生存、生活与思想的社会重大历史事件如崇祯十五、十六年(1642、1643)清兵入关掳掠山东,明清易代的社会巨变,顺治元年(1644)谱主友人王樛之父、招抚山东河南户、工二部侍郎王鳌永被杀,顺治年间的山东于七起义、谢迁起义,康熙年间的三藩之乱,康熙西征噶尔丹,康熙四十二、四十三年(1703、1704)山东饿殍遍地的大灾荒等重大历史事件作了较多的文献征引和叙说。作者相信,这些明清时期的“今典”,不仅对于一般读者了解相关历史知识是十分必要的,即使对于今天的蒲学研究者而言,也仍然是值得认真去关注的一种历史“语境”。

著录项

  • 作者

    邹宗良;

  •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

  • 授予单位 山东大学;
  • 学科 中国古代文学
  • 授予学位 博士
  • 导师姓名 袁世硕;
  • 年度 2015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文学;
  • 关键词

    蒲松龄; 小说作家; 生平事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