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央行沟通对债券市场长期收益率及其波动情况的影响
【6h】

央行沟通对债券市场长期收益率及其波动情况的影响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2.2 研究方法

1.3 创新与不足

2.中央银行沟通对债券收益率影响的文献综述

2.2 国内文献综述

2.3 述评

3.基本概念界定及相关基础理论

3.1 相关概念界定

3.1.2 羊群效应模型

3.2 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

3.2.1 适应性学习理论

3.2.2 加入私人信息的羊群效应模型

4.理论模型设定

4.1 公共信息和私人信息对债券市场影响的综述

3.2 拥有私人信息的债券买方的模型设定

3.3 拥有私人信息的债券卖方的模型设定

3.4 公布公开信息对债市影响的模型设定

3.5 无私人信息的市场参与者的买卖价格函数设定

5.模拟分析

5.1 债券价格和交易量的分布

5.2 市场参与者的认知对于债券市场的影响

5.3 公开信息对于债券市场的影响

5.4 市场流动性对于债券价格的影响

5.5 私人信息对债券市场的影响

6.我国央行沟通对债券利差影响的定性分析

6.1 中国人民银行沟通的现状

6.1.1 中国人民银行沟通事件的确定和分类

6.1.2 货币政策报告透露的货币政策目标变化

6.1.3 2016年4次货币政策报告的详细比较

6.2 十年期国债的顶和底

6.2.1 资产边际定价的逻辑

6.2.2 中美国债利差的逻辑

6.3 央行沟通对债券市场收益率影响的理论模型在中国的应用

6.3.1 模型的建立

6.3.2 理论模型中加入市场利率波动因素

6.3.3 结论总结

7.央行沟通对债券市场长期收益率及其波动情况的实证分析

7.1 基础模型和数据

7.1.2 数据描述性分析

7.1.3 基础模型

7.2 央行沟通对长期债券市长收益率及波动率影响的实证分析

7.2.1 央行银行沟通对于长期债券市场收益率的均值方程

7.2.2 央行银行沟通对于长期债券市场收益率的方差方程

7.2.3 稳健性检验

7.3 实证结果总结

8.1 结论

8.2 政策建议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本文主要研究央行沟通策略对与我国长期债券收益率及波动情况的影响。最近十几年来,随着各国纷纷提高货币央行制定和执行的透明度,央行沟通作为一种货币政策工具的地位在不断提升。特别是近期金融危机过后,传统的短期利率调整政策影响逐渐降低,“预期管理”在货币政策中的地位不断抬升。本文运用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分析央行向市场释放信号的策略,及其对于长期债券市场的影响。
  本文首先构建了一个以羊群效应为基础的博弈论模型,研究央行发布的公开信息和非公开信息对于债券市场参与者交易决策的影响。模型证明了市场参与者会根据对央行释放信号的理解和自己的风险收益偏好来进行投资决策分析。通过对理论模型的分析,市场参与者对于央行的沟通的解读在一定情况下是与央行本身意图不一致的,尤其是在央行货币政策转向的时候,由于债券投资需要分析的信息太多(包括经济基本面和资金面情况等),有时会忽视央行释放的货币政策信号中的意图。央行不能控制公共信息的价值。由于央行向市场传递的信号只是债券市场信号中的一部分,而央行沟通对债券市场的影响,取决于央行沟通和市场上其他信号之间的关系。另外,央行在对市场释放信号前,应该决定希望市场参与者预期形成的时间长短。如果央行货币政策信号坚决,这样会使公共信息的价值提高,也就会使市场参与者快速形成对于央行意图的理解,这样会在短期加大债券市场的波动,但由于市场参与者快速形成了符合央行意图的预期,债券市场杠杆和久期会快速达到央行的要求,从长期看债券利率波动反而会降低。反之,如果央行选择慢慢引导市场形成正确的预期,短期债券市场的波动会减小,但是长期来看,最后总是要达到央行设定的目标,长期的波动会一直持续。
  另外本文还分析了我国央行沟通和债券市场关系现状,将十年期国债利率作为分析标的带入理论模型,分析市场参与者预期和公共信息对于长期债券市场利率的影响。之后建立了EGARCH实证模型,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3月央行沟通对各种长期债券市场收益率及波动率情况。理论模型和实证模型相互印证,解释了目前阶段央行沟通的策略及市场的反应情况。最终得出四个结论:首先,债券市场交易最频繁的品种的价格更好的反映了市场信息;其次,央行近期通过沟通显著的增大了债市的波动。在不断加码降杠杆的信息及力度,使市场参与者快速形成了符合央行意图的预期,债券市场杠杆和久期短期快速达到央行的要求;另外,债券市场对央行沟通的反应是在剧烈波动中缓慢抬升收益率中枢;最后,债券市场越来越受到多元化因素的影响,CPI已不是影响债券市场收益率的唯一因素。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