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孔子性命学说新探
【6h】

孔子性命学说新探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一、引言

二、孔子性命学说历代研究之检讨

1、孔子性命学说研究述评

2、历代研究存在的偏差

三、孔子性命学说的渊源

1、殷周之际天命观念的变革

2、西周时期的人性论

3、《周书》与孔子性命思想的联系

四、孔子的性命思想

1、孔子遗说中所见孔子的性命思想

2、《易传》中所见孔子的性命思想

五、孔子性命学说对先秦儒家的影响

1、子思对孔子性命学说的继承和发展

2、孟子对孔子、子思性命学说的深化

3、荀子对儒家性命学说的异化

六、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展开▼

摘要

性命问题是中国思想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从很早的时候起,人们就开始了探索与研究的历程,后来不少思想家都有过深入的论述。到宋明时期,讨论尤多。孔子在晚年对性命问题也进行了深度探索,并形成了系统的性命学说。但由于疑古思潮的影响,使我们研究孔子思想的材料大大减少,外加我们对原典理解的不当,子贡所谓“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闻”几乎成了孔子缺乏性命天道形而上理论的定论。 近年来大量地下文献的出土,不仅为我们研究孔子的性命学说提供了许多可资凭借的研究材料,而且许多传世文献的价值也随之显现出来。我们惊愕地看到,孔子以后,不仅有孟、苟在人性问题上“自成体系”的论说,更有郭店楚简《性自命出》作为孔子裔孙子思成熟的性情论出现在孟、荀之前,孔子的性命学说绝非传统认识的那样模糊不清甚至还没形成。 本文采用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相结合的“二重证据法”,较为全面地考察了孔子性命学说的渊源、思想内涵以及对先秦儒家的影响,为全面认识孔子的思想奠定了基础。 论文首先对有关孔子性命学说的传统认识进行了反思,指出其不足,并分析认识出现偏差的原因。随后对孔子性命学说的渊源进行了考察,通过对《逸周书》。“三训”等篇章的分析可知,在西周初年,人们就已经开始了对天命、人性问题的思索。孔子宪章文武,向往周政,周初典章对他影响极大。他身处在春秋末年的动乱之世,在自己深切的现实关切中,不太常言“性与天道”,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已经将“天道”与“人性”联系起来进行了深度思索,从而形成了具有一定具有内在系统性的性命学说。 从孔子遗说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的性、命思想似乎相当驳杂,既有主宰之天、绝对定命的内容,也有自然之天、道德之天的含义。从孔子对性的言说来看,孔子虽然没有在现实的层面上说明“性”是否具有道德意义,而是强调人性应当向着“仁”的方向去培养,他已经将“天理”与“人情”结合起来致思,在思考现实的礼学时,他看到了其“达天道,顺人情的本质。在孔子遗说中,孔子已经提出了“天生德于予”的说法,性命相贯通的思想已经出现。 从《易传》反映的孔子晚年的思想看,孔子对传统的天命观进行了系统的改造,将传统的主宰之天转化成人的道德价值的根源,为道德的存在建立起一个最终的形而上根据,并因此确立了一套贯通天人的“穷理尽性至命”的哲学思想体系。子思、孟子继承了孔子的性命思想并对之作了进一步的发挥,完善了儒家哲学体系的理论构建。

著录项

  • 作者

    郭海燕;

  • 作者单位

    曲阜师范大学;

  • 授予单位 曲阜师范大学;
  • 学科 历史学 专门史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杨朝明;
  • 年度 2008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文化史;
  • 关键词

    孔子; 性命学; 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