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当前我国公民个人道德荣誉感问题及对策研究
【6h】

当前我国公民个人道德荣誉感问题及对策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引言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1.选题背景

2.选题意义

(二)研究述评

(三)研究思路与论文结构

1.论文的研究思路

2.论文的结构框架

(四)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1.创新之处

2.不足之处

一、道德荣誉感的内涵及其对主体的意义

(一)道德荣誉感的内涵

1.荣誉、荣誉感及道德荣誉感

2.道德荣誉感产生的心理机制

3.道德荣誉感与道德荣誉观

4. 个人道德荣誉感与集体道德荣誉感

(二)积极健康的个人道德荣誉感对主体的意义

1.提升主体道德认知,促进主体道德进步

2. 激发主体向善的道德热情,提升主体道德情感

3. 正向引导主体道德行为选择,激励主体道德行为

4. 确保主体人格尊严,增强主体道德自律性

二、当前我国公民个人道德荣誉感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当前我国公民个人道德荣誉感存在的问题

1.道德荣誉感的淡化乃至虚无

2.道德荣誉感的错位

3.道德荣誉感的虚荣

(二)当前我国公民个人道德荣誉感产生问题的原因

1.社会转型时期主体价值取向紊乱,道德行为评价失去标准

2.个人道德荣誉感的社会强化机制不完善

3.传统道德对于主体道德荣誉感的感召力降低

4.道德荣誉感教育在内容与方式上存在失误

5.主体道德自律性减弱,尚荣知耻的荣誉感淡化

三、培养和提升我国公民个人道德荣誉感的途径

(一)构建新时期荣辱规范

1.立足转型时期社会发展需要构建道德规范

2.深入挖掘传统道德资源并加以现代性转换

3.广泛吸纳世界各国道德规范建设的杰出成就和经验

(二)健全道德荣誉社会评价机制

1.提高道德荣誉评价、奖惩机制客观性、科学性

2.加强荣誉评定奖惩监督确保公正合理

(三)完善道德荣誉社会舆论导向机制

1.正确处理社会主流价值导向与多元价值选择的关系

2.合理把关“示范”与“失范”的传播内容的筛选

3.提高传媒自身荣辱感,坚持正确道德取向

(四)加强道德荣誉感教育

1.耻感教育是道德荣誉感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2.改变传统道德荣誉感教育方式中存在的失误,增强教育实践性

(五)提升主体自身道德荣誉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1.加强相关理论知识学习,提升道德理论修养

2.加强自身内在道德修养,培养完善道德人格

3.加强道德实践,增强主体道德实践能力

结论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展开▼

摘要

道德荣誉感问题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道德问题,中国人自古就有尚荣知耻的传统,在历史的发展中也积淀了许多关于尚荣知耻的思想精华,孔子,孟子,荀子等思想家都在这方面提出了比较系统的荣辱观念。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尤其是社会转型期的今天,传统道德中的善恶荣辱标准失去了其现实性,在一定程度上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从而使得大众失去了道德评价的依据和标准,产生诸如见利忘义、不法牟利、职业道德削弱,以权谋私、生活腐化等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事情,大众的荣誉感出现淡化,错位乃至虚无的现象。导致大众荣誉感出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究其根源主要是社会转型时期新经济秩序建立调整的过程中新旧价值观冲撞引起了社会主体心态的巨大变化,产生过多重视经济成果却忽视道德修养的现象。不可否认新的经济秩序的建立与发展的确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和条件,但与物质文明建设并重的精神文明建设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没有及时确立与当前社会转型发展要求相适应的价值体系与评价标准,再加之当前社会道德控制机制弱化,荣誉奖励机制不合理等原因使得人们面对同一件事情往往会产生评价标准上的矛盾甚至错位,长此以往使得人们的荣誉感就逐渐淡化,社会各种不道德现象也就层出不穷。因此,为了解决大众的道德荣誉感中存在的问题,重新提升大众的道德水平,对荣誉感淡化和重塑的思考就成为必然。
  文章从三部分入手对当前我国公民的个人道德荣誉感问题进行了分析,其中第一部分首先对于荣誉感、道德荣誉感进行了界定,肯定了积极健康的道德荣誉感的重要价值;第二部分则着重从道德荣誉感的淡化、虚无、错位以及片面追求道德荣誉感等三方面论述了当前公民道德荣誉感中存在的诸种问题,并对其成因进行了分析;第三部分针对问题产生的原因从社会外部环境、制度法律保障、传统道德借鉴与创新、道德教育以及个人修养等五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道德荣誉感具有十分重要的道德价值,对于提升个体道德素养,确保主体人格尊严以及促进主体道德进步都具有积极意义。在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积极树立与市场发展相适应的道德观念体系,积极寻求培养和提升大众道德荣誉感的途径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