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论证板桥艺术创作中的民本情怀
【6h】

论证板桥艺术创作中的民本情怀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郑板桥生平及创作思想

第一节 郑板桥生平

一、为官之前

二、为官之后

第二节 郑板桥创作思想

第二章 民本情怀形成缘由

第一节 文化背景

第二节 时代背景

第三节 家庭背景

第四节 个性因素

第三章 诗文书画尽显民本情怀

第一节 文学创作强调“道着民间痛痒”

一、慰天下之劳人

二、 我想天地间第一等人,只有农夫

三、长其忠厚之道,驱其残忍之性

第二节 画作清新脱俗而具“倔强不训”之气

一、墨兰竹石见骨风

二、题画诗跋显民情

第三节 书法艺术的独特魅力——“六分半书”

第四章 郑板桥艺术创作对后世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展开▼

摘要

“扬州八怪”的集大成者郑板桥,是我国清代著名的画家、书法家、文学家。徐悲鸿先生在题板桥《竹兰石图》时赞誉其为“中国近三百年来最卓绝人物之一,其思想奇、文奇、书画尤奇”。其书不泥古法,犹如“乱石铺街、浪里插篙”,写来大小不一,歪斜不整,自称“六分半书”;其画体貌书朗,风格劲峭,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其诗文暗喻民族志节。他为官十二载,清正廉明、济世惠民,虽得罪上峰却赢得百姓爱戴。郑板桥不仅在文学艺术上独树一帜,还为我们展示了其孤傲清高、超凡脱俗、狂怪张扬的君子般的高贵品质,并形成了他“泽加于民”的人生志向和民本情怀。
  郑板桥的一生充满无数荆棘,他的民本情怀滋生于他特殊的身世经历和创作思想,他的生平具体分为两个阶段:为官之前和为官之后。在为官之前的这段时间,郑板桥的生活穷困潦倒,可他依然选择在扬州卖画以此来维持自己的生活,他所见所闻的都是民间百姓的清贫,于是一种强烈的愿望油然而生。这便是他“泽加于民”的君子志向和济世惠民的民本情怀。郑板桥刻苦钻研,用力甚勤,经历了三朝的科举考试,终于在五十岁迎来了做官的机会,然而却因救灾而得罪了巨室,于是辞官而去。在辞官的这段时间,郑板桥仍然深入民心,洞悉民间百姓疾苦,践行他“泽加于民”的政治抱负,尽显他济世惠民的民本情怀。然而,儒释道相融合的创作思想对郑板桥的民本思想也产生了一定影响。在这其中,贯穿郑板桥一生的是“平等仁爱”的儒家思想,“人之初,性本善”的理念在他的心目中坚不可摧、难以动摇。儒家“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思想也是郑板桥一生的价值取向,也是他人生追求的志高境界。
  然而,在研究郑板桥民本思想的问题上必然要涉及其产生的缘由。除了其曲折的经历外,《诗经》等经典诗篇是其文化背景;清朝的“八股取士”等制度是其时代背景;家庭成员予以了他宽容大度的爱;他愤世嫉俗的性格特征也对其民本情怀的产生也有一定的影响。
  郑板桥民本情怀的表现是多方面的,然而最典型的便是他的“慰天下之劳人”,“我想天地间第一等人,只有农夫”和“长其忠厚之道,驱其残忍之性”。尤其是他的家训,教子忠厚的言论中不仅放射着民本思想的光辉,而且对当今时代的家教影响颇大。
  郑板桥的艺术创作跟人生阅历有关,而且郑板桥济世惠民的民本思想也是在其艺术作品中体现出来的。在书法创作方面,“六分半书”的无拘无束是他书法艺术的独特魅力;在绘画创作方面,画作清新脱俗而具“倔强不驯”之气;在文学创作方面,他强调要“道着民间痛痒”。他的题材大都以社会生活为主,反对泥古守旧,推陈出新,使他的艺术创作赋予了生命力。尤其是他的兰竹石艺术,表面写竹,实际写的却是一种农民意识。从这些艺术作品中我们足以能够看出他视百姓为己命,感受到他做人做事的刚健自强的顽强精神以及他在官场中所愤然表现出的不公。
  总而言之,通过郑板桥民本情怀的探讨可以帮助我们从另一视角去了解他的诗文书画,来了解一代优秀文人的心路历程。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