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中国与俄罗斯贸易的竞争性与互补性问题研究
【6h】

中国与俄罗斯贸易的竞争性与互补性问题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1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研究的方法和创新点

1.2.1 论文的研究方法

1.2.2 论文的创新点

1.3 论文结构和技术路线

1.3.1 论文的结构

1.3.2 论文的技术路线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及评述

1.4.1 国外相关研究

1.4.2 国内相关研究

1.4.3 对国内外研究的评述

2 国际贸易理论基础

2.1 绝对优势理论

2.2 比较优势理论

2.3 要素禀赋理论

2.4 国际竞争力优势理论

2.5 产业内贸易理论

2.6 企业边界理论

3 中国与俄罗斯产品双边贸易现状分析

3.1 中俄双边贸易发展概况

3.1.1 中俄双边贸易发展的历程

3.1.2 中国从俄罗斯的进口情况

3.2.2 俄罗斯从中国的进口的情况

3.2 中俄双边贸易的特点

3.2.1 双边产品的互补性明显

3.2.2 双边贸易非均衡性特征明显

3.2.3 双边贸易进出口市场差异性明显

3.2.4 双边贸易服务型贸易成为新兴增长点

3.3 中俄双边贸易存在的问题

3.3.1 中俄贸易的政治、文化基础薄弱

3.3.2 存在“灰色清关”的问题,通关手续复杂

3.3.3 贸易结构和产品质量问题严重

3.3.4 缺乏配套的贸易服务体系

3.3.5 贸易制度契合度低

3.4 总结

4 中俄贸易产品互补性与竞争性分析

4.1 中俄贸易产品显示性比较优势实证分析

4.1.1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思想

4.1.2 SITC0-9类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实证分析

4.1.3 针对11类明细产品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实证分析

4.1.4 小结

4.2 中俄贸易产品出口相似度指数分析

4.2.1 出口相似度指数

4.2.2 出口相似度指数实证分析

4.2.3 小结

4.3 中俄贸易互补性分析

4.3.1 贸易互补综合型指数模型

4.3.2 贸易互补综合型指数实证分析

4.4 实证结果综合评价

5 促进中俄贸易的对策建议

5.1 强化区域合作机制以降低中俄的贸易竞争性

5.1.1 规划中俄区域经济合作,协调双边经济转型

5.1.2 建立中俄自由贸易区,促进双边贸易的自由发展

5.1.3 深化相互合作,共同提高世界市场的竞争力

5.2 发挥各自比较优势以提高双边贸易的互补性

5.2.1 保持当前中俄两国的比较优势提高双边互补优势

5.2.2 以深度合作促进中俄互补贸易的战略升级

5.3 规避中俄贸易风险

5.3.1 夯实中俄贸易的政治文化基础

5.3.2 促进双边贸易制度的完善和秩序的规范

5.3.3 完善双边贸易设施和公共服务

5.3.4 改善双边的贸易结构和产品质量

5.4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声明

展开▼

摘要

中国和俄罗斯是重要的贸易伙伴,也是新兴工业国家中最大的两大经济体。中俄两国的相互贸易不断增长,在出口方面俄罗斯是继日本之后中国的第四大世界出口对象,同时从进口角度来讲,俄罗斯是中国第三大商品进口对象。汪洋副总理在第八届中俄工商界高峰论坛上指出,预计到2020年,中俄双方的贸易总额将超过2000亿美元。
  本文对中国和俄罗斯贸易的竞争性和互补性以及中俄的双方贸易过程中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在分析中俄贸易的竞争性和互补性的过程中,本文建立了双边贸易状态坐标,横坐标代表两国贸易的竞争性,其数值判断以中俄贸易的出口相似度来代表;纵坐标代表中俄两国的贸易互补性,其数值以综合性贸易互补性指数代表,综合性贸易指数是本文在一定假设条件下,根据两个国家产业内贸易余额以及产业内贸易的比重为基础,测算的一个度量来两国贸易互补性的数据。
  双边贸易状态坐标显示,中国和俄罗斯的贸易竞争性不断降低,双方的贸易竞争性指数从2004年的39.36下降到2013年的30.5。同时,中俄双方的贸易互补性不断加强,表现为贸易互补性指数从23.52上升到2013年的51.24,因此总体来看中俄两国的外贸发展向着少对抗多互补的方向发展。
  在定性分析两国贸易发展面临的具体问题时,本文认为中俄双方的经济、政治、文化差异;“灰色清关”的问题,通关手续复杂;双边贸易结构和贸易产品质量问题突出;贸易服务体系配套不健全,双边贸易制度契合度低等问题严重,制约了中俄两国双边贸易的发展。
  针对这些问题论文从以下角度提供了建议。首先,本文认为应该夯实中俄贸易的政治文化基础,为中俄贸易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其次,需要促进双边贸易制度的完善和秩序的规范;第三,应该完善双边贸易设施和公共服务;第四,尽力改善双边的贸易结构并提高贸易产品的质量。如果这些意见能够得到落实,中俄的双边贸易则会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