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Ⅱ型糖尿病患者并发糖尿病足的常见病原菌及耐药性分析
【6h】

Ⅱ型糖尿病患者并发糖尿病足的常见病原菌及耐药性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第一个书签之前

学术硕士学位论文

摘 要

Abstract

引 言

材料和方法

1 实验仪器和试剂

1.1 主要仪器

1.2 主要试剂和耗材

2 研究对象

3 细菌鉴定和药物敏感实验

3.1 样本采集与分析

3.2药物敏感实验

3.2.1抗菌药物选取

3.2.2 M-H琼脂的制备

3.2.3接种物浊度标准的制备

3.2.4接种物的制备和平板接种

4 统计学分析

结 果

1 病原菌谱分布

2 临床分离菌株耐药性分析

2.1 革兰氏阳性菌分离菌株耐药性分析

2.2 葡萄球菌分离菌株耐药性分析

2.3 肠球菌分离菌株耐药性分析

2.4 革兰氏阴性菌分离菌株耐药性分析

2.5 铜绿假单胞菌分离菌株耐药性分析

2.6 大肠埃希菌分离菌株耐药性分析

2.7 奇异变形杆菌分离菌株耐药性分析

2.8 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性分析

2.9 真菌分离菌株耐药性分析

讨 论

1 糖尿病足感染的临床观察

1.1 糖尿病足感染的临床特点

2 致病菌分布的观察

2.1 致病菌谱的分布

2.2 多种致病菌混合感染

2.3 关于厌氧菌方面的感染

3 致病菌药物敏感性观察

3.1 G+分离菌株的药敏检测

3.2 G-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

4 临床治疗需要合理使用抗生素

结 论

参考文献

综 述

糖尿病足的临床诊断与治疗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展开▼

摘要

糖尿病足溃疡是糖尿病患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外科手术切除坏疽部分的同时还要进行有效的抗感染治疗,创面的感染往往会导致患者病情恶化。糖尿病足患者不是单纯内分泌失调引起的疾病,往往还伴有多种脏器功能障碍或损害,因此在抗感染用药必须合理、标准,防止因药物使用而造成的疾病恶化。 目的: 糖尿病足发生后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地治疗,可能会引起广泛的感染甚至坏疽,患者不得不接受截肢手术,严重影响其生存质量。笔者对所在医院糖尿病足感染患者病原菌种类及耐药性特点进行了回顾分析,旨在为临床治疗糖尿病足感染提供最佳抗生素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 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125例糖尿病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入院后在使用抗生素前进行首次更换伤口药物时,用小无菌棉签对伤口进行轻微擦拭,采集伤口所残留的溃疡分泌物或脓液,放置在事先准备好的灭菌试管内,在1h内送实验室进行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根据《临床医学检验手册》操作,采用Bio Mérieux公司生产的VITEK-2鉴定系统、配套试剂和药敏卡等实验材料对临床标本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培养和药敏分析实验。 结果: ①125份标本中共分离出了119株病原菌,其中以革兰阴性菌(G-菌)所占比例最高,共分离出68株(68/119,57.14%),其次为革兰阳性菌(G+菌)41株(41/119,34.45%),真菌属10株(10/119,8.40%)。引起糖尿病足感染常见的病原菌依次为葡萄球菌(17.7%),肠链球菌(14.3%),铜绿假单胞菌(11.8%),大肠埃希菌(10.9%),奇异变形杆菌(10.9%),其它为肺炎克雷伯杆菌、阴沟肠杆菌、摩氏摩根杆菌、鲍曼不动杆菌、甲型(α)溶血性链球菌等。其中混合细菌感染标本为23例,占所有标本总数的19.3%。②G-菌对美罗培南、亚胺培南有较高的敏感性,对上述药物的耐药性低于6.0%;而对四环素、复方磺胺甲恶唑片、替卡西林、庆大霉素等药物耐药率较高,耐药率均在40.0%左右。③G+菌对氨苄西林/舒巴坦、莫西沙星等抗菌药物较为敏感,耐药率均在10.0%以下,而对青霉素G、苯唑西林、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四环素类抗生素、磺胺类药物都有较高的耐药率。G+菌对万古霉素及替考拉宁也有10%左右的耐药率。 结论: ①糖尿病足患者溃疡创面感染主要为革兰氏阴性菌,其次为革兰氏阳性菌。②G+菌对加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药物(氨苄西林/舒巴坦)、喹诺酮类药物(莫西沙星)耐药率低。③G-菌对美罗培南、亚胺培南有较高的敏感性,可作为糖尿病足感染的首选药物。④为有效治疗控制糖尿病足感染,减少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应及时、反复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合理使用抗生素。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