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血清铜水平与阿尔茨海默病相关性研究:病例对照及荟萃分析
【6h】

血清铜水平与阿尔茨海默病相关性研究:病例对照及荟萃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第一个书签之前

展开▼

摘要

背景: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是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进行性发展,主要病理性改变有β-淀粉样蛋白(β-Amyloid,Aβ)聚集形成的老年斑、过多磷酸化的tau蛋白聚集形成神经原纤维缠结((neurofibrillary tangles,NFTs)和神经元损伤。现有多种假说来解释AD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如异常蛋白的沉积、氧化应激、线粒体功能障碍、金属的积累和炎症反应等。AD患者老年斑内可见高浓度金属离子聚集,同时越来越多的研究聚焦于金属致病假说。铜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必需的微量元素,其代谢紊乱可导致多系统疾病。血清铜主要包括与铜蓝蛋白结合的铜和非铜蓝蛋白结合的铜,即游离铜。金属铜可以结合β淀粉样蛋白(Aβ)结合,一方面加速Aβ沉积及老年斑的形成,另一方面,可能诱导氧化应激,最终导致神经变性。此外,最新研究表明,金属铜不仅能介入β淀粉样前体蛋白(amyloid-βprotein precursor,Aβpp)加工和功能,与载脂蛋白E(apolipoprotein E,ApoE)的表达和分泌有关,一定程度上参与tau异常磷酸化及神经原纤维缠结的聚集,而且过量的铜还可导致认知功能下降。目前,金属离子与阿尔茨海默病(AD)风险之间关系的研究越来越多,但结果并不完全一致。 目的:考虑到过渡金属铜在AD中的重要性,通过测定血清中铜含量来深入了解是否其含量变化可以作为AD的诊断指标。对已经完成的研究结合我们的病例对照研究进行一个综合的荟萃(Meta)分析,探讨血清中铜水平与AD风险的相关性,为AD的发生发展提供新的思路,为其预防和诊断提供新的依据。 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在中国北方汉族人群中,收集83例散发AD作为病例组和83例性别、年龄相匹配的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采取所有纳入研究的受试者的外周静脉血,经过离心机得到相应的上清液,即血清。使用了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FAAS,博晖5300S,中国.北京)来完成血清铜含量的测定。根据主要人口统计学特征和认知特征对AD患者和健康对照组人群进行描述,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数据包括所有受试对象的年龄、性别比例、病例组和对照组血清铜的总平均数和标准差,并用SPSS19.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得到P值、卡方值或t值,并与独立样本的t-检验和性别分布的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比较,在所有统计分析中,P值小于0.05被认为是显著的。由于种族的差异性以及纳入样本数量等问题会影响结论的准确性,系统的检索、筛选了自1984年以后的在PUBMED、MEDLINE、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and BIOSIS previews等数据库中发表的论文,总共发现40篇相关文章,纳入研究类型均为病例对照研究,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确定26篇相关文献,共纳入1768例AD病例和2541例健康对照,结合本次病例对照研究,用STATA软件及R软件对每项纳入研究的可用数据进行整合分析,并得到相应的森林图,考虑异质性影响,通过敏感分析,排除对结果影响巨大的试验后用相同的方法对数再次分析,用漏斗图评估发表偏倚,并对可能混杂因素进行meta回归,如评估方法、平均年龄、女性的百分比和国家。综合荟萃分析结果,对血清铜水平和AD的相关性进行描述与讨论。 结果:我们的病例对照研究数据结果显示,在中国北方汉族人群中,AD患者血清铜水平显著升高(t=5.832,P<0.05),并且在AD病例组与对照组中,年龄(AD组,平均年龄73.99岁,标准差7.13岁;对照组,平均年龄72.24岁,标准差7.48岁;P=0.126)和性别(卡方=0.026,df(1)P=0.872)无统计学差异。将本次实验数据结合1984年以后发表的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文献的数据,做了一项荟萃分析,结果和我们的病例对照实验结果一致:AD患者血清铜水平较健康对照人群血清铜水平明显提高(WD=10.474;P<0.001),异质性达99%。考虑高度异质性,通过敏感性分析排除了Singh研究,AD患者血清铜显着升高(WMD=9.618;P<0.01),异质性达94.2.0%,可见异质性明显将低,但仍较高。因此,做了漏斗图评估发表偏倚,随后对可能的混杂因素进行meta回归,如评估方法(P=0.607)、平均年龄(P=0.861)、女性的百分比(P=0.940)和国家(P=0.094),结果显示,血清铜水平的变化与这些因素并无明显的联系。 结论:病例对照研究发现,在中国北方汉族人群中,血清铜的水平在AD病例组与健康对照组之间有显著差异。结合已经发表的相关研究进行荟萃分析,在AD患者血清中,铜的水平明显升高,有望成为为AD患者血清生物学标志物,参与其发病机制,对AD患者具有提示及诊断意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