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在急性肝衰竭大鼠肝细胞炎性损伤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6h】

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在急性肝衰竭大鼠肝细胞炎性损伤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第一个书签之前

专业硕士学位论文

致 谢

展开▼

摘要

目的: 探讨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hADSC)在急性肝衰竭大鼠肝细胞炎性损伤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 方法: 复苏冻存的人脂肪间充质细胞,鉴定其表面分子抗原及成脂成骨分化能力;以6周龄健康清洁级SD大鼠(180~200g)为研究对象,实验共分为3组(A组:正常对照组;B组:PBS组;C组:hADSC组)。选用肝毒性药物D-氨基半乳糖(D-gal)一次性腹腔注射建立肝衰竭大鼠模型,造模后1d,通过尾静脉途径给予B、C两组大鼠等体积的PBS液或hADSC悬液(含细胞数约3.0×106个),造模后1,3,7d,每一组各处死6只大鼠,分别检测大鼠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水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大鼠血清炎症相关因子白细胞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a)的水平,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肝组织病理改变,免疫印迹法检测肝细胞核内NF-κB表达情况。 结果: (1)复苏的hADSC细胞表面分子抗原CD90、CD105呈高表达状态,而HLA-DR、CD34呈低表达状态,且具有多项分化潜能。hADSC移植后12h,荧光显微镜观察到肝、肺组织内DAPI染核标记的hADSC。(2)D-氨基半乳糖腹腔注射可成功构建肝衰竭大鼠模型,与正常对照组相比,PBS组大鼠血清ALT、AST水平显著升高(P<0.05),肝脏苍白肿胀,镜下可见肝细胞呈大片空泡样变性及坏死,肝血窦充血,肝小叶结构破坏,汇管区扩张并有炎细胞浸润。(3)细胞移植后1,3d,hADSC组大鼠血清ALT、AST水平显著低于PBS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肝组织HE染色结果显示hADSC组肝细胞变性、坏死、炎性细胞浸润情况较PBS组有明显改善;hADSC组大鼠血清TNF-a、IL-10分泌量显著低于PBS组(P<0.05);PBS组大鼠细胞核内NF-κB表达上调,而hADSC组大鼠核转录因子NF-κB入核受到显著抑制(P<0.05)。 结论: 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能够抑制肝衰竭大鼠炎性反应,减轻肝组织炎性损伤,促进肝功能的恢复。抑制核转录因子(NF-κB)入核表达在这一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