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Anti-VEGF药物联合不同手术方式治疗NVG疗效的临床观察
【6h】

Anti-VEGF药物联合不同手术方式治疗NVG疗效的临床观察

代理获取

目录

第一个书签之前

专业硕士学位论文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2 方法

2.2 手术时机

2.5 手术疗效判定标准

结果

1 基本临床资料

讨论

结论

综述

眼部缺血综合征的发病几率相比DR及CRVO来说要低很多,因其在发病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症状以及体征等缺乏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 研究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nti-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Anti-VEGF)药物联合不同手术方式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eovascular glaucoma,NVG)的临床疗效,综合评价Anti-VEGF在NVG治疗中的作用及价值,为制定NVG治疗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收集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确诊为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患者(98例105眼)为研究对象,对其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随访时间3~5年。对照组(A组47例51眼)行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术(Panretinal photocoagulation,PRP)+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和/或玻璃体切割术(Pars plana vitrectomy,PPV),观察组(B组51例54眼)行玻璃体腔内注射Anti-VEGF药物+PRP+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和/或PPV。观察并分析NVG患者后两个临床分期阶段中对照组与观察组之间术中行PRP总激光光凝点数、术前及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术前及术后各随访时间点眼压、术前待手术时间、并发症、术后前房积血延续时间、术后5-氟尿嘧啶(5-Fluoruracil,5-Fu)注射、针刺分离滤过泡次数、术后OCT检查视乳头周围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Circumpapillary retial never fiber layer,cpRNFL)的变化与玻璃体腔内注药次数之间的关系及手术成功率的情况。将所有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1.观察组在NVGⅡ期、Ⅲ期行PRP总激光光凝点数为1724.29±109.16点、1852.85±100.85点,对照组在NVGⅡ期、Ⅲ期行PRP总激光光凝点数为2005.54±120.94点、2242.52±209.76点,两两分别进行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1=0.000,P2=0.000)。 2.观察组在NVGⅡ、Ⅲ期术前BCVA为2.14±0.84,2.19±0.86(均换算成Log MAR进行分析),对照组在NVGⅡ、Ⅲ期术前BCVA为1.89±0.45、2.15±0.72,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1=0.233,P2=0.848);在末次随访中,观察组NVGⅡ、Ⅲ期BCVA为0.99±0.65、1.32±0.59,与对照组1.49±0.89、1.90±0.8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1=0.038,P2=0.002)。 3.NVGⅡ、Ⅲ期,观察组术前平均眼压为50.05±8.92mmHg、49.48±9.97mmHg,对照组术前平均眼压为51.23±4.13mmHg、51.24±4.01mmHg,两两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1=0.578,P2=0.378);NVGⅡ期,观察组术后随访3m、6m、1y及3y的平均眼压分别为14.03±1.62mmHg、15.35±1.76mmHg、15.99±2.18mmHg、17.39±3.38mmHg,对照组术后随访3m、6m、1y及3y的平均眼压分别为14.99±0.65mmHg、16.74±0.78mmHg、17.08±0.73mmHg、19.07±0.96mmHg,两组之间分别进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1=0.015,P2=0.003,P3=0.042,P4=0.005)。NVGⅢ期,观察组术后随访3m、6m、1y及3y的平均眼压分别为15.12±1.89mmHg、15.82±2.56mmHg、16.27±2.01mmHg、17.73±1.94mmHg,对照组术后随访3m、6m、1y及3y的平均眼压分别为16.12±1.09mmHg、16.98±1.23mmHg、17.27±1.40mmHg、19.27±1.39mmHg,两组之间分别进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1=0.012,P2=0.026,P3=0.025,P4=0.001)。术后末次随访观察组及对照组在NVGⅡ期、Ⅲ期平均眼压较术后1y均有所升高,但与较术前相比,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4.NVGⅡ、Ⅲ期,观察组术前平均待手术时间为12.24±9.85d,15.42±10.64d,对照组术前平均待手术时间为17.41±3.25d,19.48±3.34d,两两分别进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1=0.031,P2=0.044)。观察组及对照组患者在NVGⅡ期、Ⅲ期术后的并发症主要包括前房出血、滤过泡瘢痕化、滤过泡漏、浅前房等,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79);至随访期末观察组及对照组患者均未出现长期低眼压、视网膜脱离、恶性青光眼、眼内炎等其他并发症。在NVGⅡ、Ⅲ期,对照组术后前房积血平均延续时间0.68±0.48、2.93±1.03d,均低于观察组术后前房积血平均延续时间3.05±1.12、4.45±0.94d,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1=0.000,P2=0.000)。 5.观察组在NVGⅡ期、Ⅲ期术后5-Fu注射、针刺分离滤过泡次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NVGⅡ、Ⅲ期中,观察组中应用Anti-VEGF药物1次的术后5-Fu针刺分离滤过泡次数分别为1.42±0.51、1.61±0.50次,应用Anti-VEGF药物2次的分别为2.33±1.00、2.47±0.64次,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1=0.029,P2=0.000)。 6.观察组在NVGⅡ期、Ⅲ期术后各随访时间点上方、下方、鼻侧、颞侧及平均cpRNFL萎缩程度均轻于对照组,其厚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NVGⅡ、Ⅲ期,观察组中应用Anti-VEGF药物1次的各随访时间点平均cpRNFL萎缩程度要轻于应用Anti-VEGF药物2次的,其厚度的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P<0.01)。到随访期3y,观察组及对照组平均cpRNFL的萎缩程度均越来越薄,但观察组对照组变化轻,其厚度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0)。手术成功率方面,到随访期末,观察组手术总成功率为81.50%,对照组手术总成功率为78.4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rank P=0.723)。 结论: 1.玻璃体腔内注射Anti-VEGF药物对于NVG手术治疗是一种有利的辅助工具。 2.NVG复合式小梁切除过程中,联合Anti-VEGF药物不能明显提高手术成功率,但其远期疗效优于仅联合PRP。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