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人文教育视野下的隐性课程研究
【6h】

人文教育视野下的隐性课程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第一章引 论

1.1研究的缘起

1.2研究综述

1.3研究的目的、内容和意义

1.4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第二章人文教育与隐性课程

2.1人文教育解读

2.2隐性课程的基础理论

2.3人文教育与隐性课程的联系

第三章人文教育视野下的隐性课程向度

3.1隐性道德教育的境界熏陶

3.2人格教育的心灵塑造

3.3生命教育的生命关怀

第四章隐性课程的实施

4.1隐性课程的施教和接受机制

4.2隐性课程的实施原则

4.3隐性课程的实施策略

结 语

参考文献

致 谢

个人简介

展开▼

摘要

人文教育是以人文精神为支柱的教育,实质体现在人文精神之中。人文精神的内涵可以通过三种精神来体现:道德精神、哲学精神和宇宙精神。道德精神是人作为社会的人应具备人之为人的起码的前提和基本要求,哲学精神是人作为生命个体的人应具备的哲学精神,宇宙精神是人对于人和宇宙关系认识的最高境界。
   人文教育根源于人文精神,体现人文精神的道德精神、哲学精神和宇宙精神在人文教育中分别体现为道德教育、人格教育和生命教育。人文教育的教育理念是以人为中心的教育观和旨在陶冶的课程观。
   隐性课程是课程的一个下位概念,在外延上是一种课程。隐性课程的内涵是一种隐型文化,同时也是受教育者通过潜隐的方式获得的成长的经验。隐性课程具有不同于显性课程的特点:涉及范围的广域性、相互联系的非系统性、实施过程的潜在性和影响结果的难量化性。以文化为价值载体和以心理层面为发生作用的场所使人文教育和隐性课程产生了天然的联系,这种天然联系使作为下位概念的隐性课程与作为上位概念的人文教育联系了起来。
   隐性课程的三个向度分别是隐性道德教育、人格教育和生命教育。隐性道德教育的境界熏陶、人格教育的心性塑造以及生命教育是隐性课程三个向度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对于三个向度分别提出了实施策略。
   科学运用隐性课程的施教、接受机制以及隐性课程的实施原则有利于隐性课程的实施的有效性。
   本研究的创新点之一是提出人文教育的支柱是人文精神;创新点之二是提出道德教育、人格教育和生命教育蕴涵在人文教育之中,并以此为依据,提出隐性课程的三个向度;创新点之三是归纳了隐性课程的本质是隐型文化和经验;创新点之四是推理出隐性课程与人文教育的联系。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