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教育应为“温暖”而行——基础教育情感温暖研究
【6h】

教育应为“温暖”而行——基础教育情感温暖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四节 理论基础

第五节 研究现状

第六节 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温暖":人类永恒的教育需要

第一节 “温暖”的起源:词源学考证

一、“温暖"的底蕴:词语“温暖"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

二、“温暖"的升华:词语“温暖"在教育环境中的隐喻

第二节 “温暖"与教育的历史渊源

一、“温暖”的诞生:以生存需要为导向的原始时期

二、“温暖’’的转向:以心灵需要为导向的过渡时期

三、“温暖”的启迪:以伦理需要为导向的轴心时期

四、“温暖”的嬗变:以科学需要为导向的边缘时期

第二章 “温暖’’与教育:以情感温暖为主体的现代形态

第一节 “情感温暖”的教育本质:一种积极情感的获得

第二节 情感温暖在教育场域中的生成过程

一、情感温暖的前期产生:生理激活

二、情感温暖的中期建立:情感共识

三、情感温暖的后期形成:外部表达

第三章 “温暖"的教育:基础教育情感温暖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适度均衡”:道德情感温暖

一、道德情感

二、道德情感温暖

第二节 “智者爱智”:理智情感温暖

一、理智情感

二、理智情感温暖

第三节 “怡情养性":审美情感温暖

一、审美情感

二、审美情感温暖

第四章 “温暖”的冷遇:基础教育情感温暖的现状问题及归因

第一节 “冰冷”的际遇:基础教育情感温暖的现状问题

一、“忽冷忽热”:基础教育阶段学生道德情感各因子发展不均衡

二、“若涉渊冰”: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理智情感随学龄增长呈下降趋势

三、“踽踽凉凉”: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审美情感中艺术美感发展水平过低

第二节 被冷落的“温暖”:基础教育情感温暖的问题归因

一、“温暖”被忽视:教育功能观的失衡致使道德情感内化不充分

二、“温暖"被遏抑:教育知识观的异化使得学生理智情感边缘化

三、“温暖”被放逐:教育价值观的背离导致学生艺术美感外在化

第五章 为“温暖”而行:基础教育情感温暖的优化路径

第一节 学生道德情感温暖的优化路径

一、和谐互动:通过合理互动方式提高学生道德情感温暖的内化能力

二、积极调适;运用丰富的教育活动促进学生道德情感温暖内化

第二节 学生理智情感温暖的优化路径

一、修正误区:避免“重智轻情”的知识观

二、均衡发展:树立“知情结合”的知识观

第三节 学生审美情感温暖的优化路径

一、怡情养性:正确引导学生审美价值观

二、释回增美:为学生创设非物质文化审美情境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及论文发表情况

展开▼

摘要

“温暖”之于教育,犹如水之于鱼。无论是从“温暖”词源学方面的考究,还是对历史发展中人类追逐“温暖”的回顾,教育都从未离开过“温暖”。然而,近年来频繁发生的校园案件却暴露出了教育过程中的“冰冷地带”:学生道德情感缺少温暖关怀,学生正义感、责任感降低导致道德行为失范;学生理智情感随着学业负担的加重处于疲软状态;消费文化席卷学生群体,致使大量学生审美情感趋于功利化。与教育温暖相对,教育场域中封闭的教育目的、枯燥的教育内容、僵化的人际关系,是目前教育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如何在学生追求支持感、归属感与安全感的过程中注入“温暖”的人文关怀成为当下教育应该关注的情感视野。在教育终极的目的教育善的实践过程中,教育温暖作为一种人文关怀是通往教育善的直接途径。“教育温暖”是一种传播途径,也是一种目的。主体给予温暖的情感,通过温暖的传递,对个体内心进行感化,从主体方感受到关怀与温暖。温暖是双向的,具有流动性、传递性和不间断性。教育温暖作为教育爱的载体,通过温暖的行为:尊重、关心、爱护、理解、宽容、最终可以引导受教育者走向更好的发展空间。作为主体间性的一种情感互动状态,情感温暖是情感在教育过程中的内在意蕴,经过个体生理激活—共情建立—情感表达三个过程的相互作用,共同形成了情感温暖在教育过程中的产生过程。道德情感温暖、理智情感温暖以及审美情感温暖三个维度的理论构建组成了基础教育情感温暖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在教育活动的情感互动过程中体悟到温暖的积极情感,将有助于主体间的相互理解与沟通,及时修正学生厌学心理以及促进学生认知过程,并推动学生进步与适应外部环境对自身带来的困扰。教育应该始终为“温暖”而行,通过对个体自然性教育目的的强调,学校对价值安全感和归属感的构建,教师对学生情感支持的提供以及学生自身和谐群体关系的树立这四个方面的合力作用共同推动,在构建和谐互动、积极调适的道德情感温暖内化的基础上,以怡情养性、释回增美的审美情境为助力,最终使“温暖”成为学校教育的情感归宿,让学生在爱与尊重的温暖地带健康成长。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