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用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理论解读《美国悲剧》中的主人公克莱德
【6h】

用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理论解读《美国悲剧》中的主人公克莱德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Acknowledgements

ABSTRACT

摘要

CONTENTS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1 Theodore Dreiser and His Work

1.2 The Writing Background of the Novel

1.3 Literature Review

CHAPTER TWO THE THEOTETICAL FRAMEWORK:THE THEORY OF FREUDIAN PSYCHOANALYSIS

2.1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Sigmund Freud

2.2 Freudian Theory of Personality Structure

2.2.1 Id

2.2.2 Ego

2.2.3 Superego

2.3 Psychological Defence Mechanism

CHAPTER THREE THE REFLECTION OF ID IN THE PROTAGONIST

3.1 The Embodiment of Id in the Protagonist

3.1.1 Pursuit of sexual desires

3.1.2 Pursuit of material

3.2 The Cause of Id in the Protagonist

3.2.1 Having an aversion to missionary life

3.2.2 The temptation of external world

CHAPTER FOUR THE CONFLICTS AMONG ID,EGO AND SUPEREGO IN THE PROTAGONIST

4.1 The First Conflict among Clyde’s Id,Ego and Superego

4.2 The Second Conflict among his Id,Ego and Superego

4.3 The Third Conflict among his Id,Ego and Superego

CHAPTER FIVE THE SELF-DEFENSE MACHANlSM OF THE PROTAGONIST

5.1 Compensation

5.2 Denial

CHAPTER SIX CONCLUSION

REFERENCES

展开▼

摘要

西奥多·德莱塞(1871-1945)是美国二十世纪重要的作家之一,在世界文坛上和惠特曼、马克·吐温一样代表了美国文学的成就。
  《美国悲剧》被公认为德莱塞的代表作。作品生动地刻画了二十世纪一位美国青年克莱德·格里菲思悲剧的一生。小说从克莱德十二岁随贫困潦倒的父母沿街布道写起,继而描写其崇拜金钱、追求情欲、以致原本一位本性善良的孩子逐渐堕落,成为垄断资本统治的社会里的那套人生哲学和价值观念的俘虏。主人公克莱德为满足个人欲望,高攀大厂主的女儿桑德拉并阴谋杀害原来的情人—女工罗伯塔,最终其在二十三岁的年纪被送上了电椅。
  《美国悲剧》这部作品使德莱塞一举成名,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对德莱塞本人及其作品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目前,国内外对于《美国悲剧》的研究主要对作品中的自然主义和命运决定论的研究以及对美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法律等各方面进行了揭露和批判等等。
  论文共分六章:第一章引言部分主要介绍作者、作品梗概、小说的创作背景及文献综述。第二章主要介绍了本文所使用的理论—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即本我、自我和超我)。第三章分析了主人公克莱德本我的原因及其具体体现。第四章主要分析了克莱德的本我、自我及超我之间的冲突及冲突的原因。第五章分析了克莱德处在不利局面下的自我防御机制。第六章是论文的结论部分。本文借助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理论,分析了《美国悲剧》这部作品中主人公克莱德的人格结构,从心理学角度探索了主人公悲剧的原因,不仅对作品有了更深刻全面的理解,同时对于我们思考和认识人的存在价值和人生意义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