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基于包容性财富指数的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研究
【6h】

基于包容性财富指数的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2.可持续发展评价方法的研究

3.可持续发展实证研究

4.已有文献中值得借鉴和不足之处

(三)研究内容

(四)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1.包容性财富(Inclusive Wealth, IW)

2.影子价格(Shadow price)

3.灰色—马尔可夫模型

4.数据来源

(五)创新点

二、中国包容性财富的构成

(一)实物资本

(二)人力资本

(三)自然资本

1.能源资本

2.耕地资本

(四)小结

三、中国包容性财富的测算

(一)中国包容性财富的变动

(二)中国包容性财富人均变化分析

1.中国人均包容性财富变动

2.人均实物资本变动

3.人均人力资本变动

4.人均能源资本变动

5.人均耕地资本变动

(三)中国各省人均包容性财富分类

1.人均包容性财富负增长地区

2.人均包容性财富缓慢增长地区

3.人均包容性财富快速增长地区

4.人均包容性财富迅速增长地区

(四)小结

四、中国包容性财富预测

(一)预测方法

1.GM(1,1)灰色预测模型

2.Grey-Markov模型

(二)中国包容性财富预测

1.建立GM(1,1)模型

2.建立Grey-Markov模型

3.模型预测结果

(三)各省包容性财富预测

1.对中国包容性财富贡献大的地区

2.对中国包容性财富贡献较大的地区

3.对中国包容性财富贡献较小的地区

4.对中国包容性财富贡献小的地区

5.对中国包容性财富贡献微弱的地区

(四)小结

五、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

(一)中国及各省可持续发展能力分析

(二)与已有研究结果对比

(三)中国未来可持续发展能力分析

(四)小结

六、结论和政策建议

(一)结论

(二)政策建议

1.转变经济发展模式

2.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3.提高人口素质

4.提高资源环境保护意识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展开▼

摘要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出现了一系列高消耗、高污染的问题,虽然中国一直把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定为基本国策,并制定相应政策以改善这些问题,但效果并不明显,主要是因为中国目前的经济增长模式并不科学,只注重经济增长,忽略经济、社会、环境三方面的协调发展,使得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的问题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因此中国未来可持续发展情况并不乐观。基于此,本文采用了肯尼斯·阿罗等学者提出的包容性财富指标,从实物资本、人力资本、自然资本(包括能源资本和耕地资本)三方面分析中国1990-2008年财富值及财富变动情况,并运用灰色马尔科夫(Grey-Markov)模型预测2009-2018年中国包容性财富,进而通过这两个时期包容性财富变动情况分析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为中国制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政策提供借鉴和指导。
  本文首先对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1990-2008年的财富构成进行计算,包括实物资本、人力资本、能源资本及耕地资本,以此得到中国及各省的包容性财富,进而分析中国及各省的财富变动情况。结果显示,这一时期中国财富值是增加的,其中实物资本所做贡献最大,其次是人力资本及耕地资本,而能源资本出现负增长。通过对各省的分析可知1990-2008年中国31个省份除黑龙江和新疆外包容性财富值都有所增加。然后以中国及各省1990-2008年包容性财富值为基础,运用Grey-Markov模型对中国及各省包容性财富进行了预测,结果显示2009-2018年中国包容性财富值逐年递增,其中贡献最大的是北京,最小的是海南,这一时期黑龙江、新疆和辽宁的包容性财富值下降。最后根据中国及各省包容性财富变动情况分析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结果显示2008年中国经济发展相对于1990年表现为弱可持续性,2018年较2009年也表现为弱可持续性;通过对各省情况进行分析,对比1990年的发展,2008年中国31个省份中只有黑龙江、新疆是不可持续发展地区,而2018年对比2009年数据可知辽宁也将转变为不可持续发展地区,需要国家对这三个地区加以重视。
  针对以上结论,本文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包括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控制人口规模、提高资源环境保护意识。以期使中国经济发展更加健康。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